新华网长春9月11日电(记者 罗争光)近20年,杨金雪虽然常常被同学邀请去家里玩,但她从不敢邀请同学到自己家里来。

而在记者前往她家探访的时候,这个23岁东北姑娘开心地告诉记者,就在前一天,她多年的“心结”终于在大学毕业之前解开了。她邀请了好几个同窗好友到新家作客,大家自己动手做了一顿美餐。

“以前从来没有请同学来我家,因为家里小,来了都没地方坐啊,都不好意思领同学来。”杨金雪面色尴尬地说。她的母亲崔德琴站在旁边补充说:“那时候条件太差了!”

杨金雪是吉林通化市二道江区铁厂镇人,原来和父母住在铁厂镇通钢街,蜗居在一套3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母亲没有固定职业,父亲是通化钢铁集团的工人。

“那时候房子真破,冬天冷得厉害,除了窝在炕上哪儿都不敢去,都不敢到厨房洗脸,冻得厉害,冬天特别难熬。房子都透风,在家要穿可多衣服,得穿棉袄。”杨金雪回忆说,“小时候去同学家,有时候挺羡慕的,回家还跟爸妈说。”

崔德琴告诉记者,住在棚户区不仅孩子苦,大人也一样受不了。冬天需要上公共厕所,又脏又臭又冷,还得排队,“房子水管漏了,很容易冻坏,得用电暖气吹着。自己取暖就靠烧煤,特别危险。”

她说起一件惊险的往事。一年冬天,隔壁邻居家因为烧煤引燃了窗帘,结果房子都烧起来了。当时由于棚户区房子又小又窄,消防车都进不来,只能靠人工救火。崔德琴和家人也参与救火,好不容易才让自家免遭火灾。

崔德琴盼着旧房改造,盼了20多年。“刚结婚那会儿,就听说要危房改造,要丈量面积,可这来来回回说了20多年,愣没量成,大家都等着。后来终于开始真量了,大家赶紧都去签协议,恨不得马上就搬进新房子里。”对此,杨金雪也记得十分清楚。

2009年,通化市二道江区自主探索尝试进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杨金雪家所在的通钢街被纳入范围,2009年1月开始组织搬迁,同年6月开工建设。一年后的10月,杨金雪和父母一起住进了新家--现在的铁厂镇“红光小区”,原来30平方米的小平房换成了64平方米的两居室楼房。

“现在这里多宽敞啊!要是同学来了,需要在这儿住啥的,也不用担心。”杨金雪说,“我今年上大四,很快要离开校园了,昨天请了几个关系好的同学到我家,我们一起做饭,还把我们一起做的菜发微博呢!大家玩了一整天,好开心!”

(原标题:“近20年不敢领同学到家,昨天做到了”--工矿棚改户女儿“心结”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