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9月12日电(曹荣萍、石新荣)从1993年被外国记者发现,到1997年中挪合建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再到如今绿树环绕、曲径通幽,曾经与世隔绝的中国西部崇山峻岭中的长角苗缓缓打开寨门,将民族文化一步步发扬传承。

位于贵州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地带,陇戛寨生活着一支古朴而神秘的苗族分支——长角苗族,现仅存5000余人。长角苗依山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数百年来“养在深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直到1993年,法国《费加罗杂志》周刊的记者经过3天徒步跋涉进入长角苗领域,其独特之美才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当地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以及母亲掉落的头发拌之以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装束极为奇特,故被称为“长角苗”。

梭戛生态博物馆里现存最珍贵的一个发髻积累了五辈人的头发,重达6公斤。女人们先用一根长约2尺左右的牛角状木板将头发盘在脑后,再在木角上把假发盘成巨大的“ ”字形。头饰高约15公分,两头垂于耳下到两肩上方。

据梭戛生态博物馆馆长罗刚介绍,很久以前,长角苗妇女平日里劳作也要盘牛角发髻。现在,她们只在重大节日才盘头,平日里简单用橡皮筋扎好。”

此外,长角苗虽然生活方式简单,但婚嫁丧葬等习俗却特别隆重繁复,还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精美的刺绣及服饰艺术。

长角苗的发展变化还体现在环境上。一直致力于梭戛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民族学专家胡朝相说,以前的陇戛没有这么多树,山上光秃秃的,寨子环境可用脏、乱、差来形容,寨子里许多人还住在危房里。而如今,陇戛路平了、树多了、房子也翻新了。

不过,与记者同行探访的生态建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宣湟看着这些新房子却有些失落。在他看来,建筑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长角苗应该住在自己民族的传统民居里。

胡朝相也表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保存原有民族建筑文化很重要。如何在现代化和小城镇化进程中将民族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是每个民族村寨面临的新课题。

“要保护好民族文化,必须消除贫困,而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正是为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胡朝相认为,“梭戛生态博物馆是一座 无烟工业园区 ,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从建立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开始,梭戛如小马过河一样慢慢地摸索前行。据悉,未来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的后面,将会用木、石、土作为建筑材料建造长角苗传统民居,组成一组村寨式的文化景观,实现建筑文化与山水风光相交融的“世外桃源”。

谈到梭戛苗寨的未来,年过古稀的胡朝相充满激情地说,将来的梭戛还要建文化传承中心以培养长角苗文化传承人,要建立7个分馆承担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重任……“我明年准备先去梭戛当3个月志愿者,主要是普及长角苗文化的保护知识,希望多培养一些传承保护者。”

(原标题:从与世隔绝走向发扬传承——探访中国西部苗族分支“长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