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9月14日电(记者 石昊 王艳明)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17岁的马热比也正用烙刀在圆形木板上专心作画。刀尖划过,一条条褐色烙痕便伴着缕缕焦香出现在木板上。她或点或划或勾,不到半天时间一幅惟妙惟肖的“牡丹图”烙版画就完成了。

然而,这位东乡族姑娘却听不见赞美声。由于家族遗传,马热比也和她的父母兄妹都先天失聪,家里生活十分困难。2011年底,15岁的她进入临夏州特教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并在一年之后开始学习手工艺品制作。如果是正常的孩子,她这个年纪快初中毕业了。

尽管在特教学校上学只有两年时间,马热比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已经熟练掌握了一般的烙版画和葫芦雕刻手艺。在学校四楼手工作品展厅里陈列着数百件孩子们的作品,其中就有7件出自马热比也之手。

特教学校校长马效勇说:“学习文化知识很重要,但掌握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技能可能对于听障孩子的未来更加实用和迫切。”

因为条件所限,临夏州2011年才组建了全州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目前,特教学校共有在校生约80名,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七八岁,全部是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学校全部开销来自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除了开设正常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教给他们一技之长。

马效勇说:“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我们重点教他们烙版画、刻葫芦、丝网花制作、剪纸、十字绣等等,争取让他们毕业之后能融入社会。”

无论走在特教学校的教室、宿舍还是运动场,总有孩子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向访客打招呼——竖起大拇指并报以无邪的微笑。孩子们的衣服普遍比较旧,但是很整洁。学校走廊的墙上贴着他们自己剪的标语“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做”。

特教学校有充满爱心的老师,其中的12名老师受过特教专业培训。他们来自江苏、江西、宁夏等7个省区,对特殊教育的热爱让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这里。老师白天上课,晚上还要轮流值班,和孩子们住在一起。

俞珊珊是其中一名老师。她说,听障孩子在美术方面普遍表现出更高天赋,如果加以训练和引导,很多孩子可以掌握一门技艺,将来能独立走向社会。

马效勇说,一幅烙版画大概可以赚60元,熟练工一天可以画两幅,这样一个月就有超过3000元的收入。“我喜欢画画,我想以后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不给家里添麻烦。”马热比也用手语“说”。

临夏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这里生活着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多个少数民族。由于过去贫困地区医疗条件落后,当地残疾儿童比例较高。据调查,全州7至14岁的智障、听障孩子就有4000多人。因为缺乏特教条件,过去很多残疾青少年无法上学,或者选择外出打工。

在作品展厅的黑板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仅仅一年,小手之间绽放出灿烂的花朵”。马效勇说:“虽然办学时间不长,我已经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原标题:特殊教育帮助民族地区残障孩子“烙刻”更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