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农业区,耕地集中、人口集聚,随着乡村转型和人口转移,现在成了空心化的重灾区。我国农村空心化程度,基本上是北方大于南方,黄河流域大于长江流域,平原地区大于山区。高度空心化的地区主要有华北、东北、长江中游平原,这些地区占到60%以上。另外,四川盆地、黄土丘陵台塬等西部人口迁出区,空心化也很严重。

农村空心化是“退化”

东方早报:你提出“乡村病”这一重要概念,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

刘彦随:最初并不是研究这个。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我主持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途径研究”,做到2010年,我们团队师生20多人,在沿海10个省市调查200多个县,深入了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尽管这些年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农村问题大于成绩,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快速城镇化导致土地、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力过速非农化,留村人口老弱病残,村庄土地严重空废,农村环境污染恶化,学校、文化设施逐渐废弃了。

我们本来是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建设的问题,后来发现,人没了,村空了,田荒了,环境污染了,学校废掉了,这还是“新农村”吗?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这与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背道而驰。“空心村”不整治,新农村怎么建设?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是放在第一的。但怎么统筹?新农村不建设,城乡难统筹,而“空心村”怎么办?这个项目后两年的研究工作,不光是关注怎么建设,而且要探究怎么解决问题。

到2008年,我们把研究重心转到如何破解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阻力和障碍上来。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发生退化的过程,而城市却在扩展、在发展。因此,面向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重点,就是系统诊断现实问题、探究科学问题、解决战略问题。于是,将“空心村”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研究的着力点。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资助下率先启动了“山东省村庄用地整治潜力与规划研究”课题。之后的五年间,我们团队科研人员几乎以“村”为家,每年多半时间蹲守村庄,分门别类,深入调查和跟踪研究趋向恶化的一个个乡村矛盾和问题。这期间还依托我本人负责的土地资源研究、乡村发展两个全国学会的专业委员会,召开了4次国内学术研讨会和2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广泛开展不同类型区域研究和国内外比较,试图深度解析中国农村发展与演化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深层问题。

在深入研究与学术研讨中,我们发现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农村潜伏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加剧、在加重,而且有一些问题不断恶化甚至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因此,在前年我主持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中多用“难以为继”、“巨大隐患”来表述,还发文呼吁“空心村不整治、新农村难建设”。包括我主持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乡发展转型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化调控研究”,目的就在着眼城乡转型与统筹发展视角,侧重探究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转型、农业安全、产业转型、资源集约、环境整治等系列重要战略问题。

党的“十八大”之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我们团队进行了中国乡村发展问题的“再审视”,在城乡比较、国际对比中充分认识到了当下我国一些突出乡村问题及其病症的严重性、危险性。而正式提出“乡村病”这一概念,并进行理论解析、机理分析和对策探讨,还是在准备向李总理汇报的前一个多月时间完成的。

东方早报:“空心村”是你们在农村看到的普遍现象?

刘彦随:这个项目,我们先后调查了200多个县,后来又去过200多个县,共400多个县,重点调研的村庄超过2000多个。从山东、河南等地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调查的情况看,农村空废闲置土地整治率平均46%-54%,三成的比较普遍。如果说一个村庄三成都破废了,那就会没有学校了,没有乡村活力了。现在不少市县一个四五万人的镇,只有一个中心小学。学校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村的空心化。

我给总理汇报用的那张图,是山东省禹城市伦镇牌子村高分遥感调绘图。该村原来有600多人,现在也就200多人。这张图是我们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2010年制作的。总理应该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空心村图”,这个空置率达到40%。你看还有伦镇的赵庄、李怀泉村,空置率都在一半左右。农村三年不住的宅基地,我们就认为是空置的,倒塌的算完全废弃了。

过去说的“村村通”工程,在很多地区存在“水土不服”,所起作用不大。人在时想通过但长期不通,如今人走了再通没有用。在“村村通”项目中,有个地方投资几千万元,建设期3年,立项时是需要的,结果老百姓等不到庆功就出去了,最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不想回去了。到竣工欢庆时,村里连鼓掌拍手的人都没有了。

这是真实的故事。这种状况在中西部地区、东部的一些山区都有。

东方早报:我国农村哪些地方空心化最严重?

刘彦随:我国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发展差异悬殊,决定了“空心村”的地域差异也很大。过去的农业区,耕地集中、人口集聚,随着乡村转型和人口转移,现在成了空心化的重灾区。我国农村空心化程度,基本上是北方大于南方,黄河流域大于长江流域,平原地区大于山区。高度空心化的地区主要有华北、东北、长江中游平原,这些地区占到60%以上。另外,四川盆地、黄土丘陵台塬等西部人口迁出区,空心化也很严重。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东方早报:你提到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一些地方“癌症村”涌现。污染源主要在哪方面?在很多人印象里,农村是山美水美人美的地方。

刘彦随:农村以前多是青山绿水、健康养生的好地方,现在大不如从前,一些地方出现“癌症村”。

尤其是大城市近郊的一些农村,成为藏污纳垢之地,面源污染严重,河流与农田污染事件频发,一些地方“癌症村”涌现, 已经危及百姓健康甚至生命。“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背离了城镇化的本意。

工业废弃物排放是目前危及农村环境健康的主要来源,造成了主要江河、湖泊的严重污染。近些年来,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许多化工企业的排污变得更加隐蔽,给监管部门带来更大难度,直接造成对地下水及周围农田的严重污染。

河湖污染,企业排污,再加上农民面临的自身污染也很严重,化肥、农药、杀虫剂,一下雨,农田里的都流到河里去了。河流上游化工厂排污引发环境污染,进而导致下游受污染,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吃穿用,使得不少想参军的年轻人体检过不了关,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过去30多年的城镇化,城市病大家耳濡目染,但一说乡村,人们脑海里的多是儿时的故乡,城里人也说,乡村环境多美啊,其实,偏远的、污染的地方不是人们感受大自然的首选,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如今的“乡村病”甚至重于“城市病”。不能留人、危及生命的地方逐渐成为许多人回不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