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三郎   医学博士,大医院里的小医生

医事

几周前,全中国的危重病医生聚拢在黄浦江畔,参加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所讨论的话题里,最热门的一个当属脓毒症。乍听之下,这个疾病名称实在陌生,它远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听着熟悉,也不如癌症那么知名。正是这貌似陌生疾病,让很多人猝然离世。

从定义上来说,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也就是说,各式各样的细菌、真菌在侵入人体这座“温床”后,便大肆开始破坏行动。它们的攻击绝不温和,强烈的炎症风暴让身体内的每个细胞无处可逃,身体很快便“大火蔓延”,随之而来的是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在ICU工作的半年,是我第一次真正面临脓毒症导致休克的病人。几年来,尽管我的研究课题一直是脓毒症,可当真实的病例发生在眼前时,却发现自己可用的武器或招数太少了,你根本打不出几张有效的牌来战胜对手。作为医者,我有一种挫败感,感受到医疗的无力,感受到无法救治的痛楚,也见证着病人与家属的每一分痛苦。

都说人体是一个“灰箱”,医学本身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不足的。但这绝非简单的非黑即白,它介于二者之间——有些明白,有些不明白。医学发展是有限的,很多疾病的认识并不充分,脓毒症正是其中一种。

许多脓毒症患者,最初是感染所致的发热反应。抗生素的使用能快速地“扑杀”它们,但进展迅速的感染常常已损害肺脏、肾脏的正常功能。因此,这类病人大多全身插满了各式各样的管子,各种现代医疗设备围绕在病人身旁,治疗代价不菲。

按照希波克拉底的描述,脓毒症是腐烂的肉。这种认识尽管原始,却很形象。到了盖伦的时代,脓毒症反而被认为是一件好事,是肌肉重生、伤口愈合的标志。不过,直到19世纪后期,在细菌学逐渐建立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脓毒症到底是什么。当时,有一位匈牙利籍的产科医生赛麦尔维斯,他发现产妇死亡率的高低与接生员是否仔细洗手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双手和接生器械都仔细清洗的话,能够降低产褥热的发生,大幅提高产妇的生存率。至此,人们终于意识到消毒的重要性。

不过,脓毒症的准确定义直到1992年才有答案。2003年,世界危重病学家们又对它重新定义了一番。脓毒症之所以陌生,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病人要么因严重的感染而直接死去,要么便被收入医院里病情最危重的ICU。因为疾病来势凶猛,所以少有人知。

每年的9月13日是世界脓毒症日(WSD)。这个日子是于2012年才首次倡导并确立的。在这一天,40多个国家将举办上百场活动,以便于公众了解这种凶险的疾病。按照估测,每年脓毒症病例数量都有7%至8%的增长,工业化国家的脓毒症死亡率也因此达到30%至40%。

每年全世界都出现大约2500万脓毒症病例,800万人会因此失去生命。脓毒症所致死亡率高于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艾滋病三种疾病的总和。而在美国,因脓毒症住院的患者已经超过了心肌梗死,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包括政府机构、医疗人员和公众,都未对此足够重视。

认识并了解这种陌生的致命疾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