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10月1日电(冯璐 吴燕婷)精神扶贫、慈善金融、网络平台、潮流元素……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慈展会上,正在越来越多地呈现“不一样的慈善”,改变传统单一慈善模式,使我国慈善事业在深度、广度、渠道、内涵等方面有了更为丰富的维度。

深度慈善:抚慰弱者心灵深处

在第二届慈展会上,不少关注精神扶贫的“新慈善”项目崭露头角,显示出我国慈善事业正朝着更为深入的层面迈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徐景安说,关注“人心”的慈善组织通过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供心理救援热线等方式,可以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便捷而又及时的帮助。

“我们富裕了,但幸福度还不匹配。”北京大学中华文化与社会责任研究所总顾问刘丰说,过去10年,中国慈善界对弱势群体提供了生计、健康、环境等各种社会服务,特别是扶危济困方面,满足了部分弱势群体的物质需求,但面对日益严重的精神、情感问题,现有“慈善”概念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让人们的幸福指数得到实质提升。

  渠道拓宽:金融、网络齐上阵

我国慈善募资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不但有专业金融机构提供的“持续输血”渠道,公众触手可及的网络捐赠平台也使得“便捷输血”得以实现。

记者在本届慈展会上注意到,“尤努斯”式的小额贷款服务走进了中国慈善事业,专门针对解决社会组织的政府购买支付延时和机构发展的资本支持等问题。

“我国大部分社工组织规模偏小、融资能力薄弱,如何将金融创新与公益事业融合,解决慈善组织的融资渠道难题,对推动中国慈善生态链的完整大有裨益。”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刘军说。

另外,随着网络捐赠平台的蓬勃发展,慈善越来越触手可及。一些网络筹款平台就通过各种互联网产品,为多家公募基金会搭建募款平台。在慈展会期间发布的国内首份《中国网络捐赠研究报告》显示,至今已有5.6亿人次的中国网民参与了网络捐赠,其中“80后”的参与量达57.9%。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赵晨说,通过引进社会众筹、金融支持、社区参与等模式,借鉴成熟的商业融资模式来促进慈善运行效率,可以让慈善形成职业团体和稳定架构,更好地生发、创造和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潮流元素:倡导生活新理念

本届慈展会还让我们看到了与传统慈善不一样的潮流元素:通过倡导徒步、阅读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播并实践慈善事业。

今年在深圳引起热烈反响的“为爱同行”健行活动就是一项将慈善理念融入户外行走的公益活动。活动组委会秘书长马啸告诉记者,参与者通过四人组队在16小时内完成最远50公里的户外徒步目标,同时团队成员要向更多身边人推广“尽我所能,人人公益”的理念,筹集不少于1000元的爱心捐款。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壹基金2013年的温暖包计划,救助更多深受凝冻伤害的孩子们。记者在“为爱同行”官网看到,438支队伍为该活动筹集了善款120余万。

在本届慈展会现场,记者还知晓了一个旨在“为全民阅读提供一个更高效、更便捷的通道”的网络实体图书馆——青番茄。青番茄的合作会员有各大城市的咖啡馆、商场、酒店和企事业单位。对于个人会员来说,其可以便捷地在青番茄合作场所实现图书免费借还。而合作企业只要定期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免去传统图书馆要面临的场地、书籍采购和管理等问题,通过青番茄的平台,搭建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网上图书馆。

受访专家表示,慈善正在通过越来越多的形式来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以更大的辐射范围使得“慈善”的意义得到不断延伸。

(原标题:我国慈善事业迎来多元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