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蕴敏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国际造口治疗师”。新华社 图

 蔡蕴敏

  女,43岁,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伤口、造口治疗的主管护师,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

  蔡蕴敏是全市临床一线的七名国际造口治疗师(ET)之一,虽然是护士,但看她的门诊,仍然需要挂专家号。

国庆长假的时候,蔡蕴敏特地多陪了陪女儿,国庆后,她的事情就将接踵而来,中韩论文交流,赴云南支援,蔡算了算,差不多要一个月看不到女儿。

当然,作为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的伤口、造口治疗主管护师,蔡蕴敏仍然坚持每周一、三、五上午门诊,工作日每天下午下病房。当然,虽然是护士,但看她的门诊,仍然需要挂专家号。

“午饭都没时间吃了”

所谓造口,就是在无法正常排便的病人腹部外加造口袋,帮助排泄。这同压疮一样,需要精细轻柔的护理,稍有疏漏,就会弄疼病人。特别对肿瘤病人术后康复来说,三分治,七分养,护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康复。

蔡蕴敏的门诊也开设了分时段预约。按照医院的记录,今年9月,是蔡蕴敏以及她的团队最忙的一个月。以前,他们的门诊量大约在四五千人次,而上个月,他们的接待量逼近7000人次。

以前,蔡蕴敏每天接待的病患在5到30位之间,“一旦超过20个病人,基本连午饭都没时间吃了。”现在,她每天接待四五十名病患,担心解手占用工作时间,她甚至不敢在上班时喝水。

“有些大老远来看我门诊的病患,开车就要两三个小时,如果公交换乘,大半天就没了。所以能多看一点就多看一点吧。”蔡蕴敏说,有些实在太远了,她尽量让他们把伤口拍下来电邮给她。

拉上窗帘查看伤口

初识小雪(化名),是在一个快要下班的傍晚。已经累了一天,蔡蕴敏原本答应女儿早点回去。主治医生找到她,有点打扰她的抱歉。瘦、苍白,但脸上挂着倔强,是蔡蕴敏日后回忆起初见时对小雪的印象。窗外天色一点点暗下去,但是病床上的小雪坚持要蔡蕴敏拉上窗帘才让看伤口。站在一旁的父母轻声劝说:“拉上窗帘就看不清楚创口了。”但小雪死死拽着床单,紧紧裹着被子,铁了心地说:其他人都出去,就是要拉上窗帘,拉上病床前的帘子!

蔡蕴敏轻声应着,“没关系,就拉上窗帘吧。我自己也有女儿,怎么会不知道女儿家的心事。”光线太暗,就用手电筒照着护理。从事护理岗位二十余年,蔡蕴敏深知对患者的自尊和敏感,需要轻柔呵护。

起初,小雪还能坚持自己定期到医院换药,常常带着微笑。后来,情况持续恶化,蔡蕴敏便决定为小雪上门护理。再到后来,小雪绝望了,拒绝配合治疗。蔡蕴敏劝不动,便索性陪她“干坐”一下午。这之后的近一年时间,蔡蕴敏为小雪上门换药84次,所在护理团队的其他成员上门服务36次。

指导家属护理病人

有位老人,生病前是位干练的家庭主妇,但晚年查出患有肠癌。医生切除她病变的部位,然后在其腹部一侧开个口,让排泄物通过这个造口排出体外,此后需要在造口处粘贴一个袋子来装排泄物,这就是医学上所谓的“造口人”。造口后的第一夜,老人尝试更换造口袋,她换了好几个袋子,总是贴合不了皮肤,排泄物从袋中流出,衣服,床上满是粪便和尿液。

当天凌晨2时,孤独无助的她还是拨通了儿子的电话求助。儿子赶来,说话语气有些重。一句责怪,让老人想要轻生。这之后,每天早晨7点半,蔡蕴敏就规定团队给候诊的病人和家属做健康宣讲,指导家属如何更好地护理病人,比如“压疮患者要睡气垫床,两小时翻一次身”、“给病人做被动运动”、“多喝水防止尿路感染”等,与家属多沟通,帮助病人渡过心理难关。

在家里,蔡蕴敏会跟女儿聊她在医院的所闻所见,她看到的社会现象。她会讲,有些老年人很可怜,子女要么没能力,要么不愿意照料。“子女最不孝的是‘色难’,就是给父母脸色看。这最让父母受不了。”蔡蕴敏,常常这样教育女儿。

录入编辑:薛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