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   1920.6.2-2013.9.18   生于波兰弗沃茨瓦韦克

9月18日,德国文学批评家、有“文学沙皇”之称的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Marcel Reich-Ranicki)在其位于法兰克福的家中逝世,享年93岁。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学批评家,会像拉尼茨基那样在本国家喻户晓,据说他在出租车上都能被认出来。这是文学的奇迹。而拉尼茨基的座右铭是:“能够毁掉作家的人,才能做批评家。”被他痛骂的作家中就包括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去世之后,他的纪念文章成了德国各大报刊的头版,登上了《明镜》周刊的封面,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德国大选。德国总统高克还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

拉尼茨基和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之间的恩怨几乎已经成了德国文学史的一部分,他们两人交恶的事情在德国几乎无人不晓。1995年,格拉斯出版了长篇小说《辽阔的田野》,它以东西德重新统一这一政治事件为背景,叙述了在民主德国生活40年的主人公武特克在1989年至1991年期间的生活经历及其对这一巨变的思考。小说出版后,拉尼茨基在《明镜》周刊上发表公开信,认为《辽阔的田野》是失败之作。这期杂志的封面是拉尼茨基把这部格拉斯小说撕成两半的照片。拉尼茨基的表态引发为一场公共事件,格拉斯之后公开与他绝交。

1999年,格拉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好事的记者也去采访了拉尼茨基,后者的回应是:“这个消息使我感到特别高兴。如果今天要将诺贝尔文学奖发给一位德语作家的话,那就是格拉斯。我们祝贺格拉斯,并且希望这项崇高的褒奖将激励他创造新的成就。”可就算在那个时候,他还是忍不住批评格拉斯,“即使这个奖对格拉斯是合适的,我们也不应该隐瞒,他主要是以早期的作品和一些中期的作品获得该奖的。他最近的几本书让我和更多的人失望。”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格拉斯回击了拉尼茨基,他说:“我来自一个焚烧书籍的国家。我懂得焚毁可恨的书籍的欲望依旧是(或再一次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一部分,必要时,它还找到了适当的电视屏幕来展现,从而拥有广大观众。”演讲中特意提到“电视屏幕”,针对的就是在德国电视二台主持《文学四重奏》节目的拉尼茨基。

其实格拉斯和拉尼茨基都出生于波兰,格拉斯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而拉尼茨基则于1920年6月2日出生于波兰弗沃茨瓦韦克一个德裔犹太商人家庭。1929年,潦倒的父亲将他送往德国亲戚家。拉尼茨基在柏林读完了中学,却因犹太人身份,无法进入大学。1938年,他被纳粹逮捕,被驱赶回波兰。波兰沦陷后,他和妻子特奥菲拉一开始免于被送进死亡集中营,只被隔离在华沙的犹太人隔离区。因为德语优势,拉尼茨基在犹太人委员会担任翻译,并为犹太人报纸撰写音乐评论。但拉尼茨基看着父母被送往特雷布林卡集中营,之后他的父母和兄弟都死于大屠杀。而拉尼茨基和妻子在1943年逃离华沙,他们被一位勇敢的排字工人和他太太收留,在地窖里一直躲到战争结束。

战后,拉尼茨基加入波兰人民军,后来进入波兰公安部负责审查。加入工人党后,他以外交官身份来到西方的伦敦收集情报。不过因所谓“反动思想”,他不久就被召回国,开除党籍并短暂入狱。离开体制之后,他开始用波兰语写文学评论,并认识了很多德国作家如布莱希特、伯尔、格拉斯等。1958年,他流亡在联邦德国,用“拉尼茨基”的名字撰写文学评论。拉尼茨基没有进过大学,只有中学学历,完全是靠他的勤奋和对文学的热爱而自学成才。很快,拉尼茨基在德国获得了文学界的接纳,受邀加入了著名的文学组织“四七社”,社中的友人几乎都有纳粹德国国防军的经历。而在几十年后,很多友人都被拉尼茨基的文学批评得罪并疏远了他,包括获得诺奖的格拉斯和伯尔。德国文坛另一大佬马丁·瓦尔泽也对他恨之入骨,2002年,马丁·瓦尔泽把拉尼茨基写进被指有反犹倾向的小说《批评家之死》,直接把“他”写死了。

从1959年开始的14年里,拉尼茨基为德国《时代》周刊撰写文学批评,成为当时德国知名的文学批评家。1974年至1988年,拉尼茨基一直担任德国最有影响的报纸《法兰克福汇报》文学副刊主编。即便离开主编职位后,他还经常在《法兰克福汇报》回答读者的各种提问,比如回答为什么菲利普·罗斯拿不到诺贝尔奖时,他说:“格雷厄姆·格林从没得过诺贝尔奖,据说是因为跟某位斯德哥尔摩的学者老婆睡觉了。菲利普·罗斯又跟谁睡了?想知道的话,我建议您直接去问他,或者他的代理人。”

自1988年起,他为德国电视二台主持《文学四重奏》专题节目,评介德国新书,该节目的收视率很高,每一本被评介过的书至少可以销售一万册以上。2008年,88岁的拉尼茨基获得德国电视二台颁给他的终身成就奖,但他不仅在颁奖现场拒绝了这一奖项,还大骂电视台和整个电视行业,“我不属于这儿,这里全都是垃圾。我这辈子得过很多文学奖,可我不属于现在的这一堆。如果这个奖还有钱,我会把钱也退回去。”

1999年,他出版了回忆录《我的一生》,这部回忆录中文版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本回忆录在德国居然成了畅销书,书中回顾了他和布莱希特、西格斯、瓦尔泽、棱茨、伯尔、格拉斯等百多位驰骋德国文坛著名作家的交往,叙述了德国文学、出版、报业等文化以及音乐、电影、戏剧、绘画等艺术领域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轶闻趣事。这部回忆录被认为是一部非正式的战后德国文学史。

《南德意志报》形容拉尼茨基是“教我们如何阅读的人”。拉尼茨基认为,文学应当给人以乐趣,兼具易懂、简明、感染力、悬念与才智等特性。所以,在面对“文学的目的是:真相,教育抑或乐趣?”的问题时,他选择了乐趣。如何撰写文学批评?拉尼茨基指出,要用清晰犀利的语言明确一本书是好是坏,当然还要道出为什么。而对成名作者的苛责,他解释说可能源于歌德、席勒等先辈留下的高标准。文/石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