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11日电(“中国网事”记者 贾远琨)在“常回家看看”需要以“入法”的形式来督促年轻人关爱父母的当下,却有这样一对上海夫妇,三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八位老人,即使因下岗而陷入生活困境,也从不退缩。日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赵克兰说起自己和丈夫周时运的故事,显得紧张和羞涩:“我们做的都是些小事。”

赵克兰夫妇有八位父母,除了双方双亲外,还有两位邻居老夫妻和赵克兰前夫的父母。带老人看病打针、为老人洗洗涮涮、送饭送药……虽是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但赵克兰夫妇一桩一件都记在心上,是老人最贴心的人。30年过去了,这八位老人中的七位相继离世,但因为有了赵克兰和周时运,他们的晚年生活洒满阳光。

一对夫妻和八个“爸妈”

29年前,赵克兰的丈夫因工伤猝然离世,给她留下4岁的女儿和年迈的双亲,当时的她不到30岁。坚韧的赵克兰擦干眼泪,毅然挑起了照顾女儿和公婆的重担。

一年后,有人替赵克兰和周时运牵起了红线,赵克兰的答复是:“我舍不下以前的公婆,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嫁。”结婚后,赵克兰才知道,原来周时运也一直在照顾两位独居的邻居孙老夫妇。好心的两个人,共同照料起了四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从此,加上各自双方父母,赵克兰夫妇就有了八个“爸妈”。

冬送棉袄夏送风扇,烧些好吃的小菜给老人换换口味,家里东西坏了修修补补,遇到老人生病带老人看病配药……悉心照料八位老人,说不累是假的,但赵克兰和周时运却从无怨言。

2004年5月,邻居老孙的妻子万老太出门摔了一跤,伤了股骨,动弹不得。赵克兰隔天就去送菜,给老太洗澡,把老太换下的衣服带回家洗。整整三个多月,她没有落下一天。

赵克兰一家先后从杨浦搬到虹口,再落户宝山,而邻居孙老夫妇也随着他们先后三迁,两家人亲如一家,成了孩子们的“黄兴路外公外婆”。赵克兰前夫的父母也早就把周时运当作了亲生儿子,有心里话都愿意找小周说。

  风雨无阻三十年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998年,赵克兰下岗了,当时周时运每月只有600元工资,女儿还没有工作,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为了不让老人担心,夫妇俩瞒着老人,还像往常一样时常前去看望,每当老人问起“单位情况怎么样”,他们总说“很好”。赵克兰烧得一手好菜,下岗后她自力更生,卖起盒饭,贴补了家用,逐渐熬过了那最艰难的两年。

为了感谢赵克兰夫妇,80多岁的孙老夫妇颤巍巍地拿着自己的房产证找到了办事人员,请求将自己居住的房子赠送给他们。赵克兰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么多年来,我们早已经像一家人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啥也不图。”

如今,七位老人相继离世,夫妇俩的真心换来了老人安乐祥和的晚年。赵克兰说:“对于老人,我们夫妻俩没有遗憾,我唯一的遗憾是女儿没有上大学。女儿很孝顺,她为了分担家庭重担早些工作,初中毕业就去读了中专。”

如今的赵克兰夫妇也已到了安度晚年的年纪,但热心人赵克兰还在帮助身边的老人,这对于她而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邻居曾毓瑛老人已经90岁高龄,她腿脚不便,平时配药、买菜都是赵克兰帮忙。她说:“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赵老师时常来看看我,有时候我听不见敲门,她就总是不放心,第二天再来敲门。”

  爱心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赵克兰夫妇的善举在网上引起热议,不少网友感到羞愧:“我们连自己的父母都照顾不到,反而还在让父母照顾我们。”

工作太忙、时间太少、精力不够、财力有限……种种困难让“常回家看看”几乎成为一种奢望。赵克兰说:“年轻人都有他们的苦衷这些都能理解,可是只要有爱心、有孝心、有责任心,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父母再老,你都有爸爸妈妈可以叫,这是一种幸福。”

今年7月1日起,修改后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条文。法律条文警示人们,赡养父母是作为子女的义务。赵克兰的事迹或许可以唤醒人们,百善孝为先,莫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

(原标题:上海夫妇三十年照顾八个“爸妈”感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