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0月13日电(记者陈尚营、赵文君)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排演的黄梅戏《雷雨》,是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之一,10月10日和11日晚在山东剧院连演两场,受到戏迷热捧,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一边是经久不衰的经典话剧剧本,一边是根植于安徽的黄梅戏,如何“改头换面”,才能让观众接受被“徽化”的《雷雨》?火爆之后,对于黄梅戏的明天,我们又该期待什么?

《雷雨》降临 黄梅戏迷热捧

11日晚7时,离演出开始还有半个小时,在山东剧院门前,“黄牛”们四处询问前来观剧的观众:“有没有多余的票?”记者一打听,吓了一跳,最便宜20元一张的票,从“黄牛”手里买最少要100元。

“感谢山东的观众对黄梅戏的喜爱,戏迷是衣食父母,他们的支持是我们继续努力最大的动力。”既是《雷雨》主演又是安徽黄梅戏剧院院长的蒋建国颇有感触。

43岁的武延是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对黄梅戏却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唱腔、身段、服装,都太美了。从报纸上看到有黄梅戏的演出,立马买票过来看。”武延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黄梅戏,只要是知道济南有黄梅戏的演出,肯定会去支持,“我想学唱黄梅戏,你知道哪儿有学的地方吗?”她的这个问题把记者也难住了。

记者从十艺节票务中心了解到,两场《雷雨》的票在开演前一天就已售罄。由于本届艺术节取消了大量“赠票送票”,一票难求的局面更加反映了《雷雨》的火爆。

保留框架 大胆改编

从2003年开始,剧作家隆学义就开始着手把《雷雨》改编成黄梅戏。为了避免简单的“话剧加唱”,到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隆学义对原著《雷雨》进行了大胆“细化”,在保留原著框架基础上,取消了鲁大海的角色,把周萍作为第一男主角,剧中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围绕着这一人物的内心苦闷与灵魂挣扎展开。

该剧导演王向明告诉记者,从《雷雨》原著呈现的文学意义来说,用黄梅戏来诠释《雷雨》并不太合适,不具备先天优势。但剧种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实际效果看,改编使黄梅戏的唱词更典雅,具备了戏剧的程式化,提升了黄梅戏驾驭经典剧目的水准。

“因为是黄梅戏,为了让全剧更有地域特色,我们把原著中的事件发生地搬到了徽州的深宅大院,让戏与景联系更加精密。”蒋建国说。

王向明说,这部戏把周萍作为主要人物来塑造,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创新突破,黄梅戏因为委婉动听的曲调,历来擅长塑造女性人物,而鲜有男性角色为中心的戏,《雷雨》就是一次突破。有分量的男性角色,对于一部戏剧来说,更能增添厚重感。其次从原著看,周萍是非常有阐释意义的人物,俄罗斯文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多余的人”,即渴望自由、想冲出牢笼,却没有能力做到的人,而周萍正是这样的人物。改编之后,突出表达了个人命运,通过人物命运来折射时代命运。

留有遗憾 未来可期

一位从外地来济南参加十艺节的观众在看了黄梅戏《雷雨》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表演很好,戏剧冲突也很到位,但在唱腔和身段上还是与传统黄梅戏有些差别。”

对于这样的评价,王向明表示,和京剧、昆曲等相比,黄梅戏的优势就在于活色生香、具有泥土气息的“人间烟火”。黄梅戏首先体现的是民间活色生香的优美曲调,并不以唱词的文学化见长,但《雷雨》原剧是话剧,它的语言特点、所体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意义更加强烈,用黄梅戏来表达,的确与传统剧目有所不同。黄梅戏《雷雨》已经做了最大努力的融合,使观者并无突兀感。

“这部戏要说还有遗憾,那就是在表达戏剧动作上,还稍有缺陷。”王向明说。

黄梅戏《雷雨》上演8年来已在各地演出100多场,可谓盛演不衰,已经成为《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经典之外的代表性剧目。

蒋建国说,未来黄梅戏将继续坚持传承与创新,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观众。

(原标题:黄梅戏《雷雨》热演 戏剧改革仍需更多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