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朱轶

连续四年获誉“最佳赛事”,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在ATP巡回赛中独树一帜。这项年轻的赛事却并不满足于形式上的成功,用赛事主办方久事赛事掌门人姜澜的话来说“上海大师赛的价值可能只发挥了20%”,他们怀揣着更大的“野心”:在打造精益求精的赛事同时,也希望社会合力用好国际顶级赛事的平台,创造更广阔的赛事效应。

我们需要形成自己的传统

在迎来五周年的同时,年轻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也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这是十年来,上海网球赛事球票销售最好的一年,在没有大牌只有资格赛的第一比赛日(5日),球票销售高达八成,半决赛和决赛的球票甚至提前三周售罄。

即便遭遇台风、半决赛遇到工作日,整个赛事期间依然有13.5万人次(仅次于去年的14.8万人次)涌入旗忠网球中心。尽管上座率与球票销售仍然存在差距,但在姜澜眼里这也是赛事点滴的成长的佐证。姜澜开玩笑说,“台风期间没有接到球迷一次投诉,台风过后也没有七零八落、残花败柳。”这一切背后是赛事看不见的努力,“上海大师赛关系到城市形象和声誉,而不只是简单的生意。”应对台风赛事就制定了“无险可抢”的调子,这背后不仅是拆除了不少场外摊位,同样也精心安排了赛程。为了让购买外场票的球迷顺利观赛,赛事一方面提供升级球票的服务,另一方面在训练馆里增设了800个座位满足球迷观赛。姜澜还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由于开放式顶棚的球场在面对大风雨时都会面临渗水的问题(所有的开放式顶棚球场的通病),为了不让台风影响中央球场比赛,赛事方在顶棚上安放了一个铅筒,并安排了专人值班。

这些并不显眼的努力换来的是球迷留言簿上写满的感激,以及ATP官员、球员们的一再褒奖。

这些年与赛事一起成长的不仅有赛事运营团队,还有赞助商和球迷。姜澜举了个看似并不起眼的例子,“每次只要比赛一开始,全场鸦雀无声,这就是最令我骄傲的场景。”事实上,每一年赞助商也在积累,也在努力提升细节映衬赛事。这一切并非只是赛事一方的投入,这位赛事掌门人对此有一个贴切的形容:“这是上海城市气质和球迷各方共同营造的”。

面对每一年都有的亮点和细节提升,姜澜并不了乐在其中,他甚至每一年都强调“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是不切实际的,他直言这背后是网球文化渐变的过程,上海需要积累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不能只关注外在表现。”在这个积累酝酿传统的漫长过程中,大师赛也不会简单地把目标放在温网或其他大满贯身上,“我们需要形成自己的传统,而不是单纯的仿效,那样只有形似,唯独赛事自己的文化传统才是它独一无二的特色。”所以在这个五周年的一小步跨过后,姜澜和他的团队不会去猜测描绘上海大师赛未来的样子,“我们会按照既定的工作,让他变得越来越精美。”

印第安维尔斯带来的触动

如果说办好赛事是脚踏实地的积累,是对赛事微观的关注,那么大师赛的野心更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项国际顶级赛事的综合效应。

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给了姜澜内心不小的冲击。张家界、西湖这些景点人满为患,而在姜澜的视角中,大师赛就像是人造西湖,同样是节日也是景点。这样的景点、节日既可以作为城市客厅展现城市形象,同样也可以带动城市消费、旅游和服务行业等多种产业,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经济效用。在姜澜眼中像大师赛这样的国际顶级商业比赛也能产生不俗的赛事效应,他甚至更看重赛事效应的发挥,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办赛等微观层面,“评判这个城市的体育赛事更高的指标并不是它的服务有多好,有多么细致,而是这项被打造为城市名片的赛事能为这个城市多少外延的东西和效应。”

最触动姜澜的是另一项网球大师赛——印第安维尔斯大师赛。这项赛事的举办地印第安维尔斯人口不超过5万人,但这项赛事在短短两周里可以吸引超过37万人次的入场球迷。根据华盛顿大学最新的统计,每位入场观众要在赛事中度过3.08天,这产生了旅游、服务业、零售业、体育产业等多重收益,仅仅2011年赛事为科切拉谷地就带来了2.89亿美元的收益。市长汉森承认印第安维尔斯大师赛是这个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这项赛事仅仅只有2周,但它带给我们的是整整一年的收益。甚至我们这个城市也依靠这项比赛的名称而被全世界记住。”

姜澜希望大师赛能进一步得到政府的支持,他特别解释了这种支持绝非是“伸手要钱”,而是希望政府和各个相关机构进一步推动和鼓励开发赛事平台的价值,“如今国内经济调结构、促发展,而赛事也能成为推动服务业和绿色经济的引擎。”

一项赛事在他眼中不能单纯地被赋予太多使命,但这个赛事平台可以成为打造现代化城市的抓手。不久前,姜澜去勒芒考察赛车比赛,这个小镇机场停满私人飞机,街上人山人海,论坛、展会密密麻麻的景象也又一次给了他进一步开发赛事综合效应的信心。

“我们的赛事展现的经济效用只是冰山一角。”姜澜说相比那些国际品牌对顶级赛事平台游刃有余地应用,不少国内企业的意识还停留在“赞助就是付钱”的简单思维中,“现在我们对这样有巨大影响力的国际赛事价值消化不良,仅仅只发挥了20%的赛事效应。”他也希望在政府的推动引导下,全社会对顶级赛事的平台以及赛事综合效应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他以竞争激励的旅游业为例,“其实旅游等部门可以精心发掘赛事旅游价值,打造相关的旅游产品,不需要简单的同质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