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舞台

新华网上海10月18日电(记者孙丽萍)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8日揭幕。走过十五载的艺术节渐入“青春期”,如同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充满自信和创新。它汇聚世界舞台佳作,包容多元文化,但更善于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舞台”,展示上海魅力、中国活力。

简朴办节

为期一个月的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吸引42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将有3000余名中外艺术家奉献47台演出节目和11项展事,还有近3000场群众文化活动预计吸纳450万人次观众,规模之盛不言而喻,但开闭幕仪式一贯简朴,从不铺红毯、办晚会。

让艺术为百姓所享,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宗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说,组委会今年更厉行节俭,对艺术节每一个流程环节上的支出都做了减法,挤出了部分经费,投入了“文化惠民”项目——面向中低收入群众而发售的“优惠票”当中。

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还用这笔“挤出来的经费”购买了今年开幕式演出——蒙特卡洛芭蕾舞团《天鹅湖》的电视转播权。这意味着,10月18日晚,除了剧场中的2000余名中外嘉宾,任何人都可以在上海的十多个露天广场室外大屏幕上饱览现代芭蕾之美。

《天鹅湖》的编舞、世界编舞大师让·克里斯多夫·马约为之深受震撼。他说:“让无法进剧场的观众在广场上欣赏高雅艺术,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主意。我要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理念带回欧洲去。”

传承创新

传承、探索、创新,众多中国原创舞台作品在艺术节舞台上“首秀”。

国家大剧院创排的京剧《天下归心》,植根传统、立意高远。京沪两地话剧重镇携手打造、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话剧《推拿》充满人性关切。“昆曲王子”张军编排3D全息昆曲音乐会,将古老水磨调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上海原创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则打开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新天地”。

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创作的三部作品,未演先热,尤其吸引国际演艺界关注。著名作曲家谭盾历时五年,用《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复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美艺术家联合创作音乐话剧《苏州河北》,向世界讲述中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庇护犹太难民的“爱与哀愁”;上海与香港艺术节联合委约田沁鑫创作话剧《青蛇》,用“东方禅学”重新诠释流传600年的白蛇传说。

力推青年

而扶持青年艺术家,用青年人的创意来激活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和传承,正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新“亮点”。

“我想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看一看,中国的年轻人都在想什么、做什么?文化的传承发展,艺术的市场和未来都依赖于青年,这是全世界艺术圈的共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爱丁堡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说。

2012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创“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用7个“80后”“90后”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组装成一台演出,邀请世界各国演艺界“掌门”前来观摩,结果好评如潮,当场达成去海外演出的邀约就有25项。

青年艺术家王翀的《雷雨2.0》已经在今年年初的台北艺术节上成功演出。艺术家赵磊的《关雎》则让土耳其艺术节艺术总监“一见钟情”。人们赞叹,这些作品虽不完美,却让中国文化找到了与国际接轨、新鲜又引人入胜的崭新表现方式。

今年,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联盟,让这一计划迅速成长为为期10天的“青年艺术家创想周”。从10月19日至26日,以“当昨天遇见未来——非遗与当代艺术对话”为主题的青创周,将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所有空间中华丽登场,向所有人开放欣赏和观摩。

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总监王隽看来,充满活力的“青年艺术家创想周”就是艺术节的“创业板”,备受世界瞩目。通过做强亚太地区专业化程度最高的艺术节交易会,通过委约创作更多“拥有中西合璧 文化DNA ”的舞台作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越来越自信地履行其文化责任——让世界感受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赞叹中国的活力和创意。

(原标题: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