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10月20日电(记者刘欢)沿薄扶林道从香港大学乘车一路向南,在置富花园小区附近,有一片低矮密集、高低错落的乡村建筑。它们的灰白色调和简陋破旧跟不远处巍峨耸立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就是香港岛上的“城中村”——薄扶林村。日前,它被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列入2014年观察名单,是香港文化遗迹首次入选该名单。

不过,现代化的威力正向薄扶林村挤压过来。有人说它是香港岛现存唯一的传统乡村,蕴藏了极大的文化价值;但也有人说它“脏乱差”,与现代化国际都市格格不入,急需规划重建。

薄扶林村已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1819年的《新安县志》记载了薄凫(音扶)林。这里的村民总是乐于告诉外人,香港开埠才一百多年,论辈分,薄扶林村是香港的“阿爷”。一些史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把薄扶林村视为港岛现存唯一的传统乡村。

薄扶林村靠山而建,村内小屋和横街窄巷形成纵横交错的布局。薄扶林村文化环境保育小组成员、村民萧昆仑带领记者来到村口的围仔大街,指着18间传统瓦顶老房子说,这些百年清朝村屋,虽已部分失修,但不少古老特色依然保留。

香港不少乡村都有“保护神”,薄扶林村的神灵独一无二,名为“李灵仙姐”。村口的两层约5米高灵塔,即为祀奉李灵仙姐而建,名为“李灵仙姐塔”。灵塔估计建于1916年,主要由红砖砌成。逢年过节,以及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李灵仙姐诞辰,塔前都会有祭祀仪式。

萧昆仑告诉记者,和铜锣湾大坑一样,薄扶林村每年中秋有“舞火龙”的传统,迄今已有一百年历史。“火龙”由村民制造,插满香后在村口起步,接着到村内的伯公坛和李灵仙姐塔前拜祭,最后舞动至华富邨附近的瀑布湾沉入海中,寓意“龙归沧海”,吸引不少市民观赏。

1886年成立的牛奶公司早年供应的新鲜牛奶由薄扶林村附近地区生产,公司雇用的工人曾是村内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萧昆仑说,18间古屋、牛奶公司遗址和李灵仙姐塔等,是薄扶林村的有形遗产,李灵仙姐诞、“舞火龙”和独有的伦理关系则是村里的无形遗产。

村民杨金荣认为,薄扶林村记录着另一种生活方式:一家有事,很快传遍全村;村民和乐相处,守望相助,感情难以言喻。“很多村民从小在这长大,对这很有感情。”他希望能保留富有乡村味和人情味的古村现状,让村民在此安居乐业。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认为,薄扶林村正面对市区重建的压力,有建议将以前牛奶工人宿舍改建为高密度住宅,严厉的政策还令村民难以维修住所。据介绍,特区政府早前计划放宽薄扶林村的建筑发展高度限制,而土地供应不足也令这一“城中村”备受关注。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向记者介绍说,二战结束后至上世纪60年代,内地大量移民来到香港,许多人漫山遍野地居住在自然山地上的寮屋(简易居民房)。清拆寮屋及安置住户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工作,具有避免安全问题、安置更多居民、美化自然环境等多重社会价值。

萧昆仑说,欢迎基金会将薄扶林村列入观察名单,希望外界能够借此认识薄扶林村的本土特色。他认为列入名单后,薄扶林村的未来发展仍是未知数。他反对重建薄扶林村,说大部分村民愿意继续在村内居住。

特区政府发展局通过电子邮件回应记者采访时表示,薄扶林村是香港历史悠久的村落,是一个具有文化价值的地方。但是,薄扶林村目前并非法定古迹或历史建筑。发展局指出,根据薄扶林分区计划大纲图,薄扶林村所在范围现时规划为乡村式发展用途,目前“当局在该用途地带内并无任何具体发展计划。”

(原标题:港岛城中村薄扶林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