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上海10月20日电 小米公司近日在官网开放小米智能电视抢购活动,3000台小米电视瞬间便宣告售罄。然而,随后有网友称该次“小米电视抢购”存在虚假行为,或是一场骗局,还有部分网友则对厂家的“饥饿营销”做法表示反感。

对于被一贯指责的“饥饿营销”,小米方面保持了惯用的说辞:产能不足、“供不应求”,“卖电子产品和卖海鲜一样,没有人敢捂着不卖,因为行情变化太快,有货不出要冒着极大风险,而这种风险在整个消费电子行业中都没有人敢去承担。”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近期也曾解释,产能持续提升也并非易事。手机的核心原器件需要提前四个月订货,由于小米一直在快速增长,所以预测销量是件难事。

从诞生那一刻起,小米走的就是“发烧+平民”的品牌路线,再配上“挤牙膏”式的供货,“米粉”总在排队,饥饿营销得以“屡试不爽”。

所谓饥饿营销就是针对消费者急于抢先购买的心理,商家有意调低供应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或者只是为吸引眼球,增加人气。

也有专家认为,除非行业更新周期较长且稳定,策动者对供应链资源有极强的操控能力,且行业多数情况处于寡头竞争状态,积极的竞争者都不可能使用饥饿营销方式,否则无异于自废快速发展能力。

一位从业十多年的IT制造业资深经理分析,小米电视“产能不足”可能只是“托词”。电视和手机制造,在国内都早已有成熟的产业链和生产线。产能不足的实际是小米找不到足够数量、足够低价的液晶面板和元器件而已。要想获利,小米必须等到液晶面板和元器件价格降到更低才会大规模量产,这和此前的小米手机如出一辙。如果电视的零部件成本有明显的降低,那么其他品牌的产品也自然会降价,所以从小米的“期货模式”中,消费者很难占到真正的便宜。

当下若论最受争议的“饥饿式营销的高手”,非美国苹果公司莫属。无论是iPhone或是iPad,苹果公司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饥饿营销的方式。

除苹果公司之外,近年来国内一些IT厂商、互联网企业也不断尝试“饥饿营销”做法。比如乐视,在此前推出乐视盒子、乐视电视等产品时,也屡次造成产品短期内供不应求局面。

饥饿营销虽然使企业受益,但却使消费者徒增苦恼和无奈。比如有网友就抱怨,“厂商到底有没有诚意要卖产品?每次都让买家们挤得头破血流的很有意思吗?就算是粉丝也有放弃的一天吧?!”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目前国内一些厂商把“饥饿营销”看成吸引眼球、娱乐大众的手段,只不过是希望在消费者心里建立一个期望值,让更多人关注和评价。“饥饿营销没有错,但是变成娱乐大众,对品牌或许就会带来负面效应。”

专业市场营销机构古坦科技创始人石安向记者表示,饥饿营销在策略上把常见的推送(push)转变为吸引(pull),并在消费者中营造出品牌或产品高价值的现象,这在营销方式上无疑是一种高明做法。但这需要建立在强大而且高美誉度的品牌基础上。

录入编辑: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