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22日电(“中国网事”记者杨绍功 吴新生)8年,为何一条早已建成的公用隧道却仍未能通车?反而引发群众的质疑和不满,名为“凯旋”却无法“凯旋”。其间的拦路虎除了当年的车流路况原因,还有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问题。如不去除这些作风之弊,“凯旋”便仍只能挂在墙上,无法落地。

面对躺在身边沉睡了8年的一条隧道,南京市民向媒体爆料,表达了他们对公共基础设施闲置的关切——本是公用隧道,建成之后却为何长期关闭?耗资数千万的一条隧道,挡住不让用是不是浪费?开通还是继续封闭,有没有政府部门能够拿出权威的解释,并听听周边老百姓的意见?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问政之声,然而,这一问却问出了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之弊。

面对媒体的采访,有些部门欲言又止,有些部门答曰不知,还有些部门干脆躲着不见,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首先急着撇清本部门的责任。一条有名有姓有“娘家”的公用隧道,生生被各个部门踢成“皮球”,成了“三不管”的烫手山芋。于是继隧道8年未能开通沦为“睡道”之后,“悲剧”又上演了第二季——群众开始质疑隧道投资的必要性、质量和资金问题,甚至质疑相关部门的责任心。

舆论声浪之下,当地相关部门终于通过不同渠道直面媒体,却仍只顾各诉其苦,还没有人想着共同为公信力补台。建设方说我们只管建;住建委说建完就不归我管;城管局说没钱我们没法管;养护公司看着各部门掐架说,我们暂时只能维持现状。有关部门在追溯权责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把问题复杂化,而忽略了问题的核心是群众的直接关切——隧道还能不能走,不能走能不能给个理由?

通过各方角力,媒体终于梳理出了隧道8年未能“凯旋”的真相——8年前,南京凯旋路隧道因十运会而生,随着十运会落幕,有关部门鉴于车流量少,建议封闭以节约养护资金。但是,8年之后,却没有部门想着做个权威的调研,回应周边群众启用隧道的呼声。公共设施未能物尽其用难言“凯旋”,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其公信力也无法“凯旋”。造成如此困境的原因无非是,在遇上问题时相关部门太把自己当外人。

当前,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走下去,调查现实车流路况,听取群众意见,拿出变“睡道”为“通道”的办法。相关部门为什么不争先恐后,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公共设施的事情办好呢?

(原标题:中国网事:凯旋路隧道为何八年未能“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