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0月22日电(记者王烁 宋晓东)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精神病病程迁延、致贫率高,部分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毁物伤人对社会危害极大,但精神病患者救助却一直是社会盲区。

“以往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主要由残联和民政部门负责,但是帮扶规模有限,大部分病人无法得到有效救治。”漯河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孙耀甫说。据漯河市慈善总会调查估算,在漯河市近260万人口当中,患有精神病人数超过1万人,其中重度精神病患者6000人,特别严重精神病患者近3000人,并且该数字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2010年,在漯河市慈善总会的牵头下,精神病医院、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三方合作为精神病救治搭建了一个惠民平台。精神病患者所有治疗费用由慈善组织、精神病医院和社会医疗保险共同承担。病人入院治疗的费用除新农合和城镇医疗报销外,其他所有费用由医院承担,包括入院期间的所有生活费用。年终,慈善总会将按照医院承担治疗的病人数量给付资金补偿。精神病患者在治疗全程不需要个人支付包括生活费在内的任何费用。精神病患者亲属只需提供申请表、精神病诊断病例记录、居住证明、贫困证明、合作医疗证明和慈善部门的救助审批表即可入院治疗。

据漯河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李兴军介绍,目前该慈善项目救助人数逐年递增,从项目设立已累计救治1800余人,其中76%的病人临床痊愈出院,其余24%的病人好转出院。漯河市临颍县民梁某15年前患病,行为不理智,常常冲动伤人,家人早年曾去许昌求治无果,后因家庭条件困难放弃治疗。由于其频繁伤人,无奈之下家人用铁链将其锁住长达8年之久。漯河市精神病院副院长王建刚在下乡走访时发现梁某后将其带回医院进行治疗。经两次免费救助治疗后,目前梁某精神基本恢复,能与记者进行正常沟通,去年还与邻村村民结婚,开始正常生活。

孙耀甫表示,目前救助项目是建立在依靠国家政策、求助医疗机构和依托慈善基金三方协助的平台之上的,通过多年的运作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凸显的问题也表明了单纯依靠善款和精神病医院是难以维持长效稳定的,在项目具体运行中不断摸索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倾斜支持和更多社会资源的帮扶。

(原标题:河南漯河:慈善组织搭建帮扶平台 免费救治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