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0月27日电(记者何伟)经过8年来的保护建设,三江源地区湿地生态呈现整体恢复趋势,主要湖泊持续扩大,其面积净增加760平方公里。

三江源地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分布有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沼泽分布率全国最高,被誉为“中华水塔”、“亚洲水塔”。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过去几十年三江源地区一度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减少、河流湖泊干涸等生态安全问题。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为改善三江源生态环境,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开展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包括湿地保护、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目前整个一期工程接近尾声,2005年以来三江源地区主要湖泊净增加760平方公里,黄河源头“千湖”湿地开始整体恢复。

位于三江源核心区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这几年日渐丰盈。青海省气象局监测显示,2005年至2012年,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平均值较2003年至2004年平均值分别增大34.7平方公里和64.4平方公里。

据监测显示,2012年与2004年相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了11.88亿立方米,占整个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增量的41.88%。同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土壤侵蚀量减少3510.23万吨,占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减少量的50.94%。

“近年来,随着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逐年恢复,沙漠化趋势逆转,湿地面积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有所缓解。”李晓南说。

(原标题:三江源地区主要湖泊增大76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