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上的朝南老公房,秋天的阳光从窗子射进来,照亮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也让张人凤头上那几绺白发愈发的白。时间走得真快,按虚岁算,他已经七十四岁了,与他出生时祖父张元济的年纪,只差了六岁。

之所以发愿研究张元济,多少是个偶然。张元济是主持学术出版重镇商务印书馆多年的一代鸿儒,但张人凤从小接受的却是苏式教育,走的是理工之路。“原来我有整整一橱数学的书,都是我备课要用到的”——他在杨浦区业余大学做了许多年的数学教师。1987年,他参加了一次关于张元济的学术研讨会,结识了山东大学的王绍曾、刘光裕两位教授,受他们鼓励,决心好好研究祖父——从整理有关张元济的文献开始。

于是,那一橱数学书被统统请了出去,取而代之的,是与张元济、商务印书馆有关的书。缪荃孙、严复、傅增湘、蔡元培、王云五、郑振铎、孙毓修……这些与张元济或交游或共事的近代文化名人的文集、年谱、日记、书信,张人凤都会买来,作为查考的资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商务印书馆出了《张元济日记》《张元济诗文集》与《张元济傅增湘论学尺牍》,这些都是他研究的柱石和起步的台阶。信手翻翻,书中随处可见圈点批注。而后续的《张元济书札》与《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就都由他来编了。而汇集成书的材料,则是张人凤像个渔夫打渔一样,从他架上那些书里捉来的。一开始还是一网一网地打,后来便只能一条一条地捞了。干得久了,有了经验,凭感觉,也能从《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这类书中找出一封张元济的手札。而台湾“中研院”的《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则更是辑佚的大泽了。

材料的另一大来源,是亲友的馈赠。商务的老职工,也是研究商务印书馆史的专家钱普齐老先生送他一本小册子《商务印书馆九年来之报告》,是张元济抗战胜利后在股东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族人藏有张元济书信的,也都让他尽情抄录。张元济家乡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也全力支持张人凤的研究,“很多我要用的书,都是他们帮我买的”。只是,辑佚的这条路,似乎怎么走也走不完。这不,他主编的《张元济全集》刚出了没多久,相关的材料又积了满满一文件袋,这些,只能等到下次再版时补入书中了。

摄影 徐晓林 撰文 郑诗亮

十问Q&A

Q: 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 两千多册吧。

Q: 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 是什么?

A: 《平面几何》。

Q: 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 《爱日吟庐书画丛录》。作者之一葛嗣浵是我外公。

Q: 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 现在大多数的书是在网上买了。

Q: 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 现在买得少了,大概一百块。

Q: 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 《风清月明:张元济孙女的回忆点滴》。

Q: 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 喝点红茶。

Q: 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 网络只用来查资料。

Q: 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 因为研究需要,经常要翻翻《张元济全集》。

Q: 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 《中国出版文化史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