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0月27日电(记者周相吉)雅安别称雨城,终年难见阳光。一场芦山地震,让该市上万残疾人的生活受到影响,他们吃、住、行等日常生活变得艰难。记者日前随着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的“关注灾害中的残疾人”活动走进雅安时看到,不少残疾人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通过自力更生、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正感受温暖的生命阳光。

  轮椅上的生活:自立与艰辛

10月中旬的一个普通上午,在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复兴村的村口,小儿麻痹症患者王元辉坐着电动轮椅滑进了1间小瓦房。这间仅有2平方米左右的小瓦房是王元辉经营的小卖部,主要卖些口香糖、牙膏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记者刚好看见1位顾客用2元钱来买口香糖,王元辉接过钱,从柜台里拿出1块口香糖,一手扶着把手,一手连糖带5角钱给了顾客。

如今王元辉1个人在家,做饭、洗衣甚至上厕所对他来说,都是一个个具体的挑战。“虽然日子有点艰辛,但现在每天能收入10元钱,能够满足我每个月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王元辉说,如果小卖部要进货,打个电话就有人送来。通过村组干部、亲戚邻居帮助,这个由废砖搭建的小卖部给了他立命之本。在小卖部背后,是王元辉新修的房子,整洁明亮。里面的床铺、家具都是政府送的。中里镇副镇长周秀芬说,村干部对残疾人实行一对一帮扶。王元辉喜欢看书,作为他监护人的村支书,就经常给他送书籍。

雅安市残联理事长官健说,芦山地震后,雅安采取了多种措施帮扶残疾人。比如优先发放轮椅、救灾物资给残疾人,确保残疾困难家庭优先入住灾后重建新房等。同时采取就业培训、争取金融支持等帮助残疾人就业。在雅安市名山区,通过金融支持,残疾人程运鹏创办的茶厂就带动当地158户残疾人发展茶叶生产。

 特殊学校的教育:快乐成长

10月中旬,在雅安市第一特殊教育学校里,朱先生趴在“培智”二年级教室窗口观望。教室里,一位女孩微微张嘴、低低发声,这是他妹妹在老师指导下唱歌。学校老师说,“培智”班主要针对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而设。朱先生和妹妹都是“唐氏宝宝”,即属于智力障碍,但他每天都坐公交车接送妹妹。

在特殊学校一楼的律动室里,12个听障孩子正随着老师的手势,踏着《年轻的战场》这个歌曲的节奏跳舞。学校楼道里,挂满了孩子们画的画。校长黄有刚说,特殊教育学校2011年开始招生,现有60名学生,主要分为培智班和听障班,共三个年级。在学校里,穿衣、叠被、吃饭等都是教学课程。

“孩子来了后效果很明显,生活能力提高很快。”黄有刚说,有个智障孩子,开始不听指令,不会穿衣、叠被子,开始还要家长进行陪读。经过2年多的学习,现在不需要陪读,并且能独立住校,都不愿意回家了。

孩子们到学校学习,不需要交1分学费。“由于有社会组织捐款,孩子们本应缴纳的住校费都可以几年不用交了。”雨城区残联理事长余密绮说,学校有16个老师,其中3个是代课老师。根据规划,学生满员120人,但全市适合的有300人左右。虽然学校编制有40个,但招不到老师。“现在盲人班还没开设。”

 康复中心的训练:绽放第二次生命

在芦山县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72岁的周松林几乎每天要接受志愿者袁孝伟的上肢关节活动度训练。周松林属于脑梗塞引起肢体偏瘫,康复训练已取得成效,“原来不能蹲下来,现在可以蹲了,这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周松林说,来这里没有缴纳1分钱,同时还有领取交通补助费。

袁孝伟来自四川绵竹市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本身是“5·12”汶川地震伤员,至今上肢残疾。他每天早上8点从雅安出发到芦山县康复中心,一直忙到下午5点半才离开芦山。“灾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还是想从事残疾人康复方面的工作。”袁孝伟说,自4月20日以来,他及其团队共为287名芦山地震伤员进行了康复训练,目前仍有60个伤员在进行长期康复治疗。

芦山县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金德新说,芦山县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是“5·12”援建项目,2012年10月主体完工。正准备验收时,突然发生“4·20”芦山地震。目前康复中心的训练人员主要由芦山县人民医院5个医生、1个护士及志愿者组成,目前有50多个病人。“对残疾人、地震伤员的康复训练实行全部免费,但康复训练师缺乏”。

据统计,雅安市因地震受灾残疾人有19335人,死亡残疾人2人,受伤172人,其中芦山地震致残办证人员32人。“对残疾人的关注只是我们众多工作中的一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副镇长罗敏敏说。在地震灾区,他们除了面临普通问题外,还面临灾后家园重建问题。因此,更多的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关注灾害中的残疾人,才能让他们感受更多的阳光。

(原标题:阳光照耀雅安灾区残疾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