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0月28日电(记者萧永航)28日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上,多名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我国在理论和技术研究层面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但科研成果转化、商业应用等领域却相对滞后,亟待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认为,在应用科学领域,过去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市场结合不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主要原因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强烈,科研立项大多并非来自实际生产需求,产、学、研三方时常陷入“脱节”的尴尬境地。

李宁说,高校教授、科研专家进入企业的现象在国际科研领域普遍存在,但在我国,科学界、社会对此现象缺乏认同,到企业兼职甚至会受到质疑。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家禽遗传育种专家朱庆向记者介绍,目前,我国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缺少支柱性企业,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良品种依靠直接进口。而国外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育种公司,行业内的专家很多也同时是企业的技术总监,甚至持有股份。

“企业应该成为创新载体和主体,良好的互动机制应该是企业结合市场需要,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共同选取课题、寻找出路。”朱庆说。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李学伟告诉记者,虽然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相对滞后,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四川农业大学与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铁骑力士经过多年合作,成功选育出“天府肉猪”品种,已经通过国家审定。“对学校来说,要养殖100头母猪作为实验对象都非常困难,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以1000多头猪为样本,甚至把选育的基础群建立在企业,成果转化的效果明显,目前,已经实现1000多万元的产值。”

专家呼吁,目前,我国急需探索更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摈弃学者、专家应该“清高”做学问的旧观念,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接触企业、进入企业,了解市场实际需求,推动科学成果的直接转化;同时,企业也应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提高对科研的重视,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良性互动。

(原标题:专家呼吁,我国应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