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30日电(记者 陈刚)白墙灰瓦马头墙,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竹篱笆、杉木树,美丽村庄绿意盎然;门前各色农家乐招牌精致喜气,屋后青山绿树碧水交融。

这是南京高淳桠溪镇蓝溪村大山自然村的场景,也是江苏“美好乡村建设”行动中的一个侧影。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已完成9.8万个自然村的环境优化,约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一半。

由于长时间对乡村的投入不足,村庄一度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即使在江苏这样一个经济社会较为发达、传统乡村较为富裕的省份,城乡二元结构也较为明显,村庄人居环境亟待改善。

自2011年启动的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用3至5年时间普遍改善全省近20万个自然村的环境面貌,普惠全体农民,并以此推动城乡统筹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

谈起生活的变化,大山村村民芮红星乐呵呵地说:“不仅环境好,4年前,区里扶持开发农家乐,给我家免费刷外墙,还送来桌椅和餐具。现在一年能有十七八万元收入,比我以前在外地做木工翻了一倍多。”

“发展的目的不是创造多少GDP,上多少项目,盖多少大楼,而是让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南京高淳区委书记吴卫国说,高淳把“绿色、生态、人文、宜居”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主基调,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

不搞大拆大建、倡导“渐进改善、有机更新”,“秀出”个性化、人性化的美丽乡村。江苏省形成了一批以古村保护型、自然生态型、人文特色型、现代社区型、整治改善型为主导的新农村格局,环境更优美、空间更宜居。

为体现科学、务实、可操作的要求,江苏省首先从农民意愿调查做起,从农民最需要解决、政府也有条件解决的项目入手,优先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道路通达等问题。

为防止村庄环境整治的“面貌均一化”,还专门组织全省规划、设计、科研机构“一对一帮扶村庄”,因村制宜,彰显村庄特色和乡土文化。工作方法更是强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整治方案听取村民意见,整治过程发动农民参加,整治成效将农民的真实感受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

“远近结合、渐进改善、突出重点、分类整治、因村制宜”的技术路径,以及“群众参与、基层创新、政府支持、技术支撑、社会发动”的工作方法,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目前,江苏整治后的村庄人居环境普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提高,在江苏2012年公共服务满意度民意调查中,村庄环境整治满意率位居第一,达到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