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峰 制图

早报记者 陈斯斯 实习生 郦晓君

一直被曝出乱象频发的“月子会所”将纳入规范管理。

昨日,《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意见征求稿)及具体实施细则在“第四届中国妇幼保健发展论坛”上公布,国内首个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也正式成立。

上述意见征求稿根据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关于委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起草“月子会所行业指南”的通知》要求,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俗称“红房子”)组织有关专家成立项目小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拟制定一系列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评估标准,并对达到一定分数的机构给予相应评级。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理事长、产后母婴康复专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教授分析说,目前,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开业无需审批,只要在工商注册即可,尚无法律、法规针对其设立制定准入门槛,同样亦无法律、法规明确机构运营的业务范围和所应具有的专业技术,造成了该行业各机构运营的管理质量良莠不齐。

征求意见稿摘要

“门槛”:

15分钟内

能到医院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开展运营的硬件和软件是机构的核心所在。硬件包含场地、设备等要求,而软件则是人员配备及其资质、服务要求。

在软件方面:《指南》规定机构的组织设置及人员配备,要求机构应设立护理、康复、营养、餐饮、消毒、保洁、市场推广等部门;从事护理相关工作的人员应该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育婴师证和家政服务师证,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及考核;康复、营养、餐饮等部门也应配备具有相应职业技能证书的康复师、营养师、厨师;机构内直接服务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在硬件方面:《指南》明确规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运营应取得相应的工商、食监、消防等许可,选址应远离污染区和危险区,且距离最近的综合性医院或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应不超过15分钟车程。

此外,《指南》中规定该类机构最低床位数12张,同时配备食堂、洗衣房、功能活动室以及消防、排污设施。

运营:

“24小时”

母婴同室

《指南》建议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贯彻“24小时母婴同室”观念,建议母婴每天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鼓励按需哺乳。

入院评估制度:《指南》还鼓励机构建立入院评估制度,做好产妇和婴儿的健康状况评估,包括产妇分娩时的出院小结,产前记录、用药史、传染病史以及孕期胎儿监护情况等。

避免交叉感染:《指南》明确了机构对于各类不同物品的消毒方式,如湿热消毒、消毒剂消毒等,对于机构的地面和物体表面、日常生活用具、衣物等的清洁和消毒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室内空气的定期开窗通风也有明确要求。

新生儿照顾规范:《指南》着重对新生儿沐浴和抚触的方法进行规范,还制定操作规范如手卫生的“六步洗手法”,强调针对婴儿的消毒隔离操作规范,如配奶室消毒隔离规范、婴儿沐浴消毒隔离规范等。

餐食:《指南》规定机构必须持有卫生部门颁发的《食品卫生许可证》才能为母婴提供月子餐、奶制品等。为应对食物中毒,每天要对荤、素食品进行留样,并保留24小时。

组织:

增设感染

控制部门

组织设置:基于服务安全考虑,《指南》规定除保持基本运营部门以外,还增加感染控制和质量管理两个部门。前者对于机构所有涉及卫生、消毒的事件进行管理,后者则能对机构内部实现有效的监视、监督。

“目前,较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不具有独立场所,而是依靠租借宾馆等地,其消毒、清洁工作也按照宾馆的标准进行,并不适合产妇、新生儿这一体质较为虚弱的特殊群体,发生感染的事件时有报道。”专家指出。

医务室:对某些异常情况采取的措施与医疗行为难以做出明确的界定,如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处理等,专家认为可在机构内开设医务室,但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按医疗机构管理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管理,“医务室可有专职医护人员并从事相应医疗行为,医务人员可根据机构医疗条件判断是否立即处理或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