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曹筱凡 刘丽娜)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了放宽市场主体准入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与之相伴,企业诚信制度建设被提升至新的高度。一些海外观察家认为,唯有让诚信机制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社会的投资活力才能如有源之水。

会议强调,在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力量的同时,亦要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录”,向社会公布,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提高企业“失信成本”。

作为本届政府从“审批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又一项重要举措,重点推进建设企业诚信制度,推动建立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充分调动社会投资潜力,赢得了海外经济界人士的高度认可。

“此举对转型期的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浦永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企业诚信制度的不健全对企业融资、经营都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信用体系的缺失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十分困难。更严重的是,不健全的企业信用体系为一些危害公共健康的恶性事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近几年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令公众对某些行业的信心丧失,以致蔓延成了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浦永灏说。

《纽约时报》曾尖锐指出,失信遏制中国,诚信创造中国。中国并不缺乏创新,而是匮乏诚信。世界贸易组织(WTO)前总干事穆尔也曾提醒,长远看,中国最缺的不是技术、资金和人才,而是亟须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机制,去适应公正透明的全球竞争。

海外分析人士认为,以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为目的公司登记制度改革,在降低创业门槛的同时,必须推进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以维护市场健康、高效运行。

“在降低创业门槛的同时,必须强化企业诚信制度。降低企业成本可以释放创业积极性,但信用制度不完善将导致设立初衷不纯的企业进行商业欺诈。两方同时推进,更能保障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香港华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应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应玉明说,当前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屡屡发生的诚信危机事件不仅令消费者信心遭受打击,也令社会资本进入市场时如履薄冰。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规范、督促企业在诚信问题上自律践行,无疑将增加投资者对市场环境的信心,激发民间投资热情。

实际上,中国企业并不乏恪守诚信信条的成功者。无论是秉承“修合无人同见,存心有天知”信条的同仁堂,以“真诚到永远”赢得无数消费者信赖的海尔,还是以“坦诚相待、开诚布公”为立业之本的联想,以及以构建买卖双方诚信为立足点的阿里巴巴,中国成功企业在诚信上都做出巨大努力。

然而,健全诚信体系并非单一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各个环节互相推动的过程。

“政府建立企业诚信制度,督促其依法执行,支持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同时推进道德体系建设,引导、营造从企业到个人的诚信氛围,三个环节互相配合,才能使整个社会形成诚信合力,”浦永灏说。

不难发现,中国政府此番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方法在于公开和透明。正如美国大法官布兰迪斯所说,“公开是现代社会疾病的救生药”,“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

分析人士指出,政府作为制度的建立者,须真正发挥其公正的仲裁作用,将相关法定程序落至实处。政府应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避免出现国企、民企区别对待或权力寻租的倾向,以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切实让这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释放改革红利。

“新一届领导人酝酿改革的决心很明确,如何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对改革的期望也很关键。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诚信体系,构建健康公平的市场环境,对于实现激发社会资本尤为关键,”浦永灏说。

(原标题:以诚信培育投资沃土——聚焦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