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1月1日电(记者周强、刘宏宇)目前,一些小微企业因订单不确定、管理不完善等因素而使用童工的情况有所抬头。调查发现,这类童工问题集中在包装、加工、玩具、电子等手工计件行业,并呈现出封闭化、分散化等隐蔽特征,屡禁不绝。

小微企业使用童工有所抬头

在东莞东城区银桥街强兴包装厂昏暗的车间,一名扎着小马尾的女孩引起记者注意。她自己介绍,今年13岁,已经在这家工厂工作了两星期,主要工作是包装礼品盒。目前还没拿工资,听其他员工说每月收入有两三千元。当记者欲进一步了解情况时,该包装厂一名女主管走过来支走了这名小女孩,并拒绝回答记者问题。

来自四川南充的杨红今年15岁,初中毕业便来到广州投奔父母,2011年开始在广州海珠区瑞宝街一家制衣厂上班,月收入约1800元。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童工现象主要集中于小微企业。在东莞虎门镇树安工业区烁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务经理表示,企业在用工紧张阶段,使用童工并不少见,不过都为临时性用工,“订单突然增多,人手又不够,使用童工也正常。”而东莞南栅栏社区富民路的一家食品生产企业,一施姓财务经理告诉记者,今年中秋节前期,由于用工紧张,企业请了几名童工。

据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数据,今年三季度企业使用童工现象呈上升趋势,共有11家企业使用童工,主要集中在技术门槛较低的包装、玩具、电子、食品等小作坊企业。

三大原因致“童工”现象屡禁不绝

广东省童工主要来自广西、湖南、四川、重庆等地,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童工是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打工,也有个别童工是因厌学而外出打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尽管国家明令禁止,政府严厉打击,童工现象仍屡禁不绝,并呈现出分散、封闭等新趋势。调查发现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熟人介绍、“以工代管”。来自湖南的小企业主付强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会使用一些童工,是因为熟人、老乡互相引荐,“碍于人情,不少介绍人本身就是企业的老员工,也不担心举报。”对企业来说,不用交五险一金,也不用签合同,还照样干活,很省事。

杨红父母告诉记者,平时上班忙,无暇照顾孩子,所以才给孩子找一个离家比较近的企业工作,“挣多少钱不重要,就当着是找个企业帮忙管束一下。”

劳务派遣、蒙混过关。在东莞北栅栏书院街,一家标有“好民劳务派遣”招牌下,3名未成年人等待招工。来自广西的何姓小伙子说,他今年15岁,随父母来东莞找工。当记者提醒他未满16周岁到工厂打工是违法行为时,旁边一名工头插嘴道:“找个跟他长得差不多的人的身份证就好了,弟弟用哥哥的,妹妹用姐姐的很普遍。”

管理不善、有机可趁。童工之所以集中在小微企业,一大原因在于这类家庭作坊式的企业管理不完备,“丈夫跑业务,老婆管财务”。东莞市人力资源监察副支队长潘石鹏说,不少企业的人事、财务、档案、会计集于一个人身上,有些企业员工的身份准入管理,直接由门口保安负责筛选。

遏制童工乱象 需加大综合监督力度

东莞市人力资源监察支队长何柱坚表示,东莞小微企业数10万家,政府的执法力量毕竟有限。接下来将加大执法窗口前移,定期向社会公布,特别需要向银行通报该企业不良征信记录,通过信贷约束震慑企业。

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郭台辉说,童工一旦与企业形成合同关系,就形成利益共同体。“要打破这种封闭运行的劳动关系,则需要将监督权交给广大群众,激励群众举报的积极性,可考虑设置举报奖金。”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建议公安、民政、教育、团委、妇联等部门应该加大对劳动合同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知识宣传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

需要指出的是,寒暑假期间常常成为企业违法使用童工的高峰期,主要原因是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技校组织学生进厂实习时,让一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学生也从事生产劳动。东莞市人力资源监察副支队长潘石鹏建议当地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流入地与流出地联合监督执法机制。

(原标题:小微企业非法使用童工为何屡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