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然而花费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时间积累的信用,有时可能毁于一时一事的不当言行。目前就有几种情况严重影响部分银行信用

一是以内部计息方式为由,不顾银行信用。比如,湖南郴州市民老刘满心欢喜地到银行支取到期存单。24年前,他办理了1000元的保值储蓄,如今到期可获得10万元本息。但工作人员扫了一眼存单就说,这项业务早被叫停,存单失效了,只能兑现6000多元。“银行怎能出尔反尔?”老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老刘的遭遇并非个案。最近,湖北、河南、吉林、安徽等全国多个地方接连爆出类似事件。其实,在24年前办理类似“翻百倍”储蓄业务的人很多。据了解,仅在丹江口市就有70多人。而今年正好到了兑付期,但许多人珍藏多年的存单都被告知已失效,将面临无法兑付的困境。

二是以流程银行为由,拒付存款本息。此前,广东一老人中风无法行动,儿子代替到农信社取钱,信用社要求老人亲自来,病重的老人被拉到信用社不久,就不幸猝死。这一幕几天前也发生在西安。身患白血病和癌症的西安75岁老人徐万发被急救车送到银行,5名医护人员用担架抬着去按指印,重设密码。

三是以银行设备等问题拒绝担责。如ATM取出假钱,银行无责;网上银行被盗,是储户责任。同样一个储户取款时,钱被机器吞了,被告知要等两个工作日;而机器多吐了3000元,客服立刻赶到现场处理。这种对待银行和储户利益的差别化“重视”,让许多人无法理解。

面对上述种种有损于银行信用的行为或现象,银行业从管理层到柜面、营销从业人员,都要深刻认识到“丧失信用简单,创造信用困难”这一朴素的道理,都要意识到,没有信用就没有银行的今天和明天。

信用的创造必须依靠每个员工、处理好每笔业务。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全社会也要一起加强监管与监督。现在人民银行建立了征信系统,银行办理信贷业务时可以查询,但该系统内没有银行自身的信用资料,如果能对银行信用也建立评价体系,并及时对外公布,或许有助于“倒逼”银行机构改进服务。另外,消除部分银行的傲慢病,还需要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加快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增强消费者的选择机会与博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