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新一届领导层提出要“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的背景下,中国正在加紧解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消除经济转型升级的阻碍。

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在中国正式运行。这意味着主要金融机构提供的最优贷款利率将取代央行官方发布利率,成为贷款基础利率的标准。

多年来,中国对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在实际运行中造成了两种利率,一个是监管部门管制下的利率,一个是金融市场上的民间利率,这一利率“双轨制”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分析人士认为,从中国央行7月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到利率报价机制在本月正式运行,中国已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它使金融机构得以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将提升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

除信贷市场外,中国为消除“价格双轨制”所采取的努力也在生产资料行业展开。

此前,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非居民用天然气调价方案,试图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这是在电价、油价改革取得突破后资源产品领域又一项重大改革。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走上市场取向的改革道路,虽历经曲折,但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30多年来,中国商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已比较高,但是长期以来,天然气、煤、电、资本等生产要素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偏低。

以煤电为例,“双轨制”带来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个是煤炭和发电企业衔接上的“双轨制”,电煤价格分为重点合同和非重点合同;另一个是发电企业和电网衔接上的“双轨制”,电厂的发电量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其结果是导致煤电产业链的扭曲,引发煤电之争。

人们注意到,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以来,生产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

2012年12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解除发电用煤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通知》,决定从2013年1月1日开始,解除对电煤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电煤由供需双方自主协商定价。这一举动被业内看做是为出台合同煤与市场煤价格并轨政策铺路。

随后,中国取消了电煤价格双轨制、修改了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完善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放开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的审批等,种种信号表明,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将向纵深发展。

专家指出,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国在生产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有着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迟福林说:“当前,中国在要素领域的破冰改革必将释放巨大的市场活力,为进一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打牢基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人们对市场化改革表现出很高的期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交的一份未来改革咨询方案,涉及行政、垄断、土地、金融、财税、国资、创新和涉外八大领域。方案提出,未来得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无论是政府职能转变、企业市场化改革,总体上都是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思路,政府逐渐退出市场完全可以胜任的领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认为,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未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更加致力于发挥良性作用,成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主体。政府过多介入市场微观层面,就难以站在全局立场上实行全面统筹,就难免会削弱其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

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张家寿说,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口”,亟须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性推进,而突破“胶着期”、跨越“临界点”的动力之源,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建立让市场更好地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制度。

作者:孙晓铮 王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