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报道,港媒认为,随着其逐步拓展国际舞台,中国越来越不愿意与他国建立正式联盟关系,而更愿意以“伙伴关系”处理邦交,这一外交工具既有优势,也有弊端。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1日报道】题:北京以外交“伙伴关系”谋求灵活的全球关系

随着其逐步拓展国际舞台,中国越来越不愿意与他国建立正式联盟关系,而更愿意以“伙伴关系”处理邦交———专家认为,这一外交工具既有优势,也有弊端。

中国已经与全世界172个建交国家中的54个建立了“伙伴关系”。然而在观察人士看来,“伙伴关系”这个概念含义模糊,令人费解。

与联盟或安全协议不同,“伙伴关系”并没有明确规定双方国家的义务,而在处理双边关系上提供了相当的灵活性。

“伙伴关系的安排更类似一个愿景,表示两国致力于成为伙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指出,“但是在实际执行时,这会出现问题,因为对方国家常常不清楚需要做出哪些举措改善双边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外交工作也迈上了新台阶,“伙伴关系”这一外交工具的地位也愈发重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个月访问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将与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令这个概念备受关注。

合作伙伴关系可分为五个主要类型: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巧荣表示,上述关系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明确定义。

其中最低级别的关系一般表示,两国将加强贸易等双边合作,例如中国政府形容与新加坡的关系是“友好合作关系”。

如果双边关系升级至战略水平,两国则将就区域性、国际性及军事事务展开更紧密的协作。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最近发表的联合声明承诺,彼此将互相支持以加强两国在多边机制中的地位。

伙伴关系协议通常表示,两国已达到某种程度的信任。例如,由于中日两国间存在东海领土纠纷问题,以及对二战历史的分歧,日本并不是中国54个伙伴关系国之一。但伙伴关系协议并不一定代表两国对所有关键问题看法一致。

王巧荣说:“缔结伙伴关系协议表示两国希望关系更紧密,但仍可能对一些主要问题存在分歧。”

普遍认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国与他国缔结的最高级别双边关系。但中美关系情况特殊。中美两国于1997年承诺将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随后两国于2011年承诺将共同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今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达成一致,将两国关系提升至定义模糊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表示,即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出现紧张,中国通常也不会将双边关系降级。

中国与菲律宾2005年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即使如今两国就南海主权争执不休,但仍保持上述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中英则认为,许多与中国缔结伙伴关系的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并非像协议显示的那样密切。

俄罗斯与中国缔结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它在许多问题上经常与中国形成统一阵线,例如国际社会应如何处理叙利亚内战问题等。

但相同情况在其他国家并不常见。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关系,经常影响他们与中国关系的密切程度。

“中国希望通过缔结伙伴关系,与他国建立近似联盟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始终并非联盟关系,也并非以条约为基础,”庞中英说。

但王巧荣表示,伙伴关系也有优点,因为缔结伙伴关系的两国不受条约约束,可根据自身需要自由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