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深地融入世界

5日,巴黎传来消息,郝平当选新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陈冯富珍、林毅夫、朱民、李勇、易小准……长长的一串名单之后,国际组织的舞台上从此又多了一张东方人的面孔。

放眼更广阔的领域,作家莫言、钢琴家郎朗、篮球运动员姚明等人也凭借不懈努力成为各自领域的翘楚。他们获得了荣誉和掌声,也让世界对中国多了一份认知和尊重。这样的面孔值得我们大声鼓与呼,心里还会期待,这样的名单越来越长。

百年回望,中国人之于外部世界,经历了从被动卷入、受人欺凌到主动融入、自立自强的历史演变。一些过去由少数发达国家轮流坐庄的国际组织中有了中国人的位置,无疑反映了国势衰兴。

毋庸讳言,与13亿人口的基数相比,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比,国际舞台上中国面孔仍然太少,“中国声音”还不够响亮。更大范围看,群体性崛起的新兴国家获得更多话语权,进而使全球治理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还是个需要孜孜追求的长远目标。

要更好融入世界,需要努力做的事很多。语言不同、文化殊异、理念分野等无疑会影响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会说几句外语不等于具备国际视野,到过几个国家观光也不代表熟悉国际规则。只有熟悉并掌握国际游戏规则,进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外部世界,才能在国际场合找准自身位置,在兼收并蓄中体现更高价值。

要更深融入世界,更是具有巨大挑战性的课题。面临世界格局巨变的新挑战、新机遇,除了庞大的经济体量和随处可见的“中国制造”,怎样获得尽可能多的认同、心悦诚服的尊重,是我们前行必须跨越的沟坎。

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生活在这个火热时代的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与外部世界越来越频密地互动,要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其中,扮演更加丰富多彩的角色。到那时,中国梦与世界梦将更加相融相通、相得益彰。(记者杨依军、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