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1月9日电(记者朱诸、赵晓辉)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从哪来?借款靠什么偿还?风险是否可控?这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也是困扰各级地方政府的难题。

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也是为“三农”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支柱力量。日前,就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支持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农发行在江苏和山东的支农一线。

撬动城镇化的“第一桶金”

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小区内设医务站、民警站等便民服务站,附近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内的学生们享受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程免费教育——这里不是北京某高档小区,而是济宁市高新区黄屯镇农村村民的新住处。

该小区名为“金色嘉苑”,是济宁高新区黄屯新农村安居工程项目的一期工程。

“我们从2004年开始就有打算了,但是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迟迟未启动。”济宁市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副主任李世平感慨道,“项目投入大、周期长,融资比较困难,而农发行自2009年以来,先后投入33亿元信贷资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这个项目才如愿开动、顺利实施。”

农发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钱德辉表示,我国农业农村建设基础薄弱,支农中长期资金投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发行把发展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作为突破口加大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江苏,农发行南通市分行近年来共推出66个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项目。其中,海安、如皋两个“万顷良田”工程项目效果尤为显著,该工程要求将项目区内的村庄整体搬迁,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耕地向集体集中的“三集中”模式。

“以前这里就是一个靠江边打鱼为主的小镇,连建一个几千万元的大桥都要全镇人民集资,而现在我们已经发展成为江苏省江北第一镇。”如皋市如皋港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吴志华说,“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和安置房建设,是农发行给了我们发展的 第一桶金 。”

以人为本让农民安心“上楼”

“我在这个农场做运输,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老伴在小区物业打工,一年也能拿到一万多元,再加上社保医保,我俩能有四五万元,日子比以前种地好过多了。”63岁的沈山明告诉记者。

沈山明在附近的一家农场工作,今年4月份搬进了由如皋港区政府建的新楼房,将原有的宅基地换了新房后,他分得了两套房共250平方米。谈到现在的住处,这位住了几十年平房的老农抑制不住喜悦,“新房敞快、卫生条件也好,煤气自来水什么都有,再也不想回到老房子了。”

“让农民安心上楼,关键是要解决他们未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如皋市常务副市长吴道健说,“除了提供社会保障之外,我们还要保证各个年龄段的农民都有事做:50以下的提供技术培训,然后介绍到工厂工作,50岁以上到工厂做辅工,60以上的在小区做物业等工作。”

农发行济宁市分行行长龙志强表示,农发行的中长期贷款项目也包括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做好黄屯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支持了附近产业园内重点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当地产业升级,也带动了社区居民的就地转移就业。

黄屯街道办事处主任李翠玲说,金色嘉苑小区内约有2000多人已经通过相关培训输送到附近的工业园里工作。

双重保障风险可控

“我们提供的中长期贷款受到现金流覆盖和土地抵押双重保险的保护,因此贷款风险是在可控范围内的。”农发行如皋市支行行长许晔说。

“偿还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土地收入,随着未来这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土地增值,相关收入也进一步增加,还款不会有问题。”吴道健说。

另外,吴志华说,项目建设周期和贷款周期的吻合度很高,5-8年的贷款期限内,可以顺利完成安置房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也为工业化腾出了空间。

李世平也表示:“农发行黄屯镇项目的一期贷款已进入还款期,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偿还了1亿元,今后将按合同约定如期还款。”

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农发行在农村土地整治、农民集中住房、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支持领域累计投放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达到1.32万亿元,支持项目8000多个,贷款余额突破万亿。

(原标题:农发行发力中长期贷款 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