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1月10日电(记者刘姝君)“我们都是 留学生 ,跟着留声机学相声”,台湾首个专业说唱团体——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创团团长王振全这样说。

王振全日前结束了在福州举办的“2013海峡两岸欢乐汇”台湾曲艺专场的演出。这一次,他带领了10位台湾曲艺界的演员来榕献演。演出时,王振全始终站在舞台侧面,时刻关注演员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

“大陆曲艺文化积淀丰厚,这次来演出就是向老祖宗致敬,也是想让大陆名家指点一下我们做得对不对。”

早期的台湾相声人通过广播传播传统曲艺文化,并录制了16卷的录音带《相声集锦》,“这算把根留下了”。

在眷村长大的王振全学京剧出身,而眷村老兵的方言土语和随口而来的相声段子则给了王振全最早的相声启蒙。

随着第一批相声大师纷纷离世,台湾相声出现断层,《相声集锦》和福建海峡之声电台的曲艺节目成为王振全等第二代相声人模仿学习的范本。此时,台湾已少有人上台讲相声,一断便是20年。

“我是无心插柳、莫名其妙地缝补了这个断层,但现在想想还是做对了。”去年刚过60岁生日的王振全说。

从第一件800元新台币购买的相声长袍,王振全开始涉足相声圈,最开始是在新北公园进行义务演出,推广说唱艺术,“刚刚说相声时就像瞎子摸象,什么都不懂就敢上台,观众就是我们的老师”。

在资源有限的台湾,为了学习正宗的相声,王振全将海峡之声的曲艺节目录制下来,如今这些宝贵的资料都储存在他所创立的汉霖相声图书馆内,而这些资料在大陆已经流失。

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对相声产生兴趣,纷纷投拜在王振全门下。1985年,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创立,随后汉霖说唱娃娃兵团建立。如今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演出已逾7500场次,创作编写相声数百段,演出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67个国家和地区。

1988年,新加坡举办相声歌谣大汇演,来自两岸的相声大师汇集一堂,王振全在此次汇演中与姜昆结识,并受邀前往北京、天津拜会了侯宝林、马三立、马季等相声名家,成为两岸相声交流先行者。

在一次前往北京的拜会中,王振全见到了当时仍名不见经传的相声演员郭德纲。如今德云社做得风生水起,王振全坦言:“我很嫉妒他,但我的娃娃兵团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王振全认为,台湾民众对相声的认知是有偏差的,一些长者认为相声只是耍嘴皮子,一些相声演员把相声单一定义为“北京话”,而很多年轻人则将“相声剧”当做相声,所以我需要出来呐喊,让台湾年轻人认识相声的本质,将台湾相声传承下去。

如今王振全的娃娃兵已经达到近90人,在台北、桃园、新竹、台中开设了分团,很多海外华侨将子女送来学习,甚至邀请王振全去海外设立分校。

14岁的何怡臻是娃娃兵团的一名老团员,此次是她第二次随老师来福州演出,这一次她为观众献上一曲太平歌词《五龙捧圣立地成佛》。

“团长是一个冷幽默的人,但也会细心地关照我们的成长”,何怡臻忆起她10岁时在台上演出忘词,王振全特意手写一封长信安慰怡臻,并鼓励她不要放弃曲艺的梦想。当记者问怡臻她的相声偶像是谁?怡臻脱口而出,“我们团长!”

缝补台湾相声断层的同时,王振全也不忘立足于台湾本土的相声创新,近几年,他尝试着用闽南语、客家话,甚至英文、法文来说相声,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闽南语有八音,意蕴高妙,最适合讲相声,如果单纯用北京话,很多台湾人讲不来,一些乡下老人又听不懂”。

在之前举行的海峡两岸曲艺事业发展研讨会上,北京曲协副主席李立山对王振全的观点大为赞赏,他指出,相声本土化是相声创新的根本,是否讲北京话并不是重点。

王振全说,台湾相声创作素材丰富,前景非常乐观,相声来自于民间,也要回归于民间。

(原标题:振全——台湾相声断层的“缝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