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了习近平主席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本次会议释放出的重要改革信号,吸引了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每日电讯》、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全球多家主流媒体发表了数十篇文章,积极评价中共中央对新一轮改革所做的全面部署,称这让世界感受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改革决心和勇气,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意义重大。

按照惯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全文将于数日后公布。而近5000字的公报缩减版已经涵盖诸多“要点”,主要内容包括: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治理和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建设城乡统一用地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旨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制定改革时间表,即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将在2020年取得决定性成果等等。

对于本次会议及审议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海外媒体纷纷给予高度评价。美联社认为,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已经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而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出台了相关决策,释放了新一波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信号。路透社称,从历史上看,三中全会往往具有深远意义,是中国实现经济改革的“跳板”。而本届全会可以看做是中国新领导班子锐意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每日电讯》评论道,全会将掀起下一个“飞跃式”大发展,推动中国迈入世界高科技富裕国家之列。报道称,此次全会将带来“深刻变革”,意义不亚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印度时报》则使用“中国重启”这个短语来解读三中全会,认为中国处在“改革窗口期”,此次会议或预示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重大变化。英国广播公司称,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认为是中国今后十年的“改革总部署”,是“描绘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华尔街日报》刊文指出,公报是去年开始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公布的首份改革政策蓝图,期待在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城镇化、放松金融行业管制、降低民企进入国企主导行业的门槛等改革措施能落到实处。

鉴于公报中出现的众多崭新提法,各大媒体的关注点有所侧重。《纽约时报》网络版的文章援引中国专家的观点,认为三中全会决议具备三大亮点:强调了“治理”,即强调公开、透明、民主、法治;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即现代公共财政,是透明的,是受人民监督的;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意味着未来农村土地流转会有重大改革,土地价值和土地收益分配要更多向农民倾斜。全球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也将目光投注于此。文章指出,土地集体所有制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后无法享受到市民福利,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中国必须建立起公平的土地交易市场,让农民分享更多收益。路透社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英国《金融时报》最关注的是“中共改革方案称维护宪法权威”。报道称,中共中央在12日公布的一份旨在推进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宣称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并明确了各级党委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领导责任”。这份外界密切关注的文件勾勒出中国最高领导层对未来五年的改革构想。

众多崭新提法中,海外媒体关注最多的还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表述。在外界看来,这是中国坚定走市场经济道路的一个积极信号。美联社称,承诺令市场经济发挥更大作用并试图优化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将让中国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华盛顿邮报》将此视为中国朝新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个重大变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指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即让市场更加透明,这将有助于寻找新的方法创造就业机会和保持经济增长。新加坡《联合早报》解读道,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大报告的“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如今“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显示市场化改革正步步深入。

作者:张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