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1月13日专电(记者段菁菁)当人们在调侃天猫一日350亿的“票房”创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的双倍有余,“光棍节”对于扎堆上映的国产电影来说更像是“光棍劫”。

据时光网发布的数据,11月11日,全国票房报收5000万元,其中好莱坞大片《雷神2》与《金蝉脱壳》共收进了3700万收入票房,而针对光棍节档期上映的数十部国产电影,无一幸免地沦为炮灰。

在一个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档期里,一众国产爱情电影前仆后继地成为好莱坞大片的“殉难者”,让这场鏖战显得尤为惨烈悲壮。人们不禁诧异:上半年国产电影靠中小成本“四两拨千斤”的招数怎么不灵了?如《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等与好莱坞大片搏杀的“戾气”又到哪儿去了?

众多国产中小成本爱情题材电影之所以青睐“光棍节”档期,无非是希望复制2011年《失恋33天》的票房奇迹。笔者认为,不是奇迹不能复制,而是如今的电影人连复制都缺乏必要的耐心与心思。

早在“光棍节”之前,就有专家用“蛾片”来形容一拥而上的这批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取其“飞蛾扑火”之意。纵观上映的若干部国产爱情电影,《意外的恋爱时光》《我爱的是你爱我》《甜心巧克力》《爱·回家》……如绕口令般的片名,跟风和山寨之意明显,也暴露了中国电影人创造力的匮乏和单调——众多同质化题材造成形成院线拥堵,而观众对“失恋”和“脱光”的噱头早无新鲜感,最终只能惨淡收场。

中国电影的误区是,一旦发现有个成功的模式就急于模仿,急功近利后反而让观众远离噱头。档期不是电影成功的万灵药,不踏实做好电影的品质和营销,一味地想投小本赚大利,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光棍节”变“光棍劫”的背后,或能给未来国产电影创投提出警示。

(原标题:国产电影遭遇“光棍劫”硬伤在于功利性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