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鹰副主任在四川省泸州市主持召开岩溶地区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第四次省部联席会暨现场会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生态建设领域的标志性工程。11月12-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四川省泸州市召开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第四次省部联席会暨现场会。会议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批示,回顾和总结石漠化治理工程开展六年来,特别是面上推开三年以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工程治理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阶段,并对今后两年的工作做出了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杜鹰副主任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和工程区八省(区、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泸州市叙永县和古蔺县的四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点,并对下一步如何开展工程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会议指出,工程实施以来,在8省(区、市)各级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在省部联席会的有效指导下,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开展工程建设,工程建设稳步推进。2008-2013年,国家已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77亿元,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石漠化土地面积在2005-2011年期间实现了由持续增加向净减少的重大转变。一是石漠化面积呈现净减少。截至2011年底,岩溶地区有石漠化土地1200.2万公顷,与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96万公顷,减少了7.4%,年均减少面积16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1.27%。二是石漠化程度有所减轻。与2005年相比,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98万公顷,减少了28.1%;中度以上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71.2万公顷,减少了18%。三是植被状况好转。岩溶地区植被状况好转,植被盖度增加4.4%。植被结构在改善,乔木型和灌木型的比例增加2.2%,无植被类型的比例减少0.8%。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条件得到改善。2012年与2007年对比,规划区451个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会议指出,尽管我国石漠化治理工程区生态状况开始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但要进一步认清石漠化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一是工程建设基本上是在贫困落后地区开展的。工程区有166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贫困人口1797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58%。二是工程建设是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地区开展的。工程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217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的1.5倍。陡坡耕种、过樵过牧等问题的解决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三是工程建设是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开展的。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高,成土速度十分缓慢,岩石风化成一厘米土层要一万年的时间,而一旦土壤流失以后,要恢复植被就非常困难。
会议确定,下一步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争取如期完成《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克服松懈情绪。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和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研究提高营造林中央补助标准,督促地方落实配套资金。三是强化技术支撑,提高工程治理成效。四是加强工程效益监测工作,确保如实反映工程建设成效。五是严格资金管理,做好工程建设的核查验收工作,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此外,要着手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持续推进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