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文徵明《行草书咏文信国四事诗卷》(局部)

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中坚,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文派”,主盟画坛近六十余年。对文氏家族的历史变迁进行溯源,再较为详尽地梳理了徵明祖辈如文洪等之前早已形成并奠定的宗族品格,家族艺脉、人脉的事实,或可为理解文氏家族的艺术风格、家族品格的形成与演进,及“吴门画派”能继承并发扬元代文人画的艺脉基础,补充新的研究视角。

凌利中

(一)有关文氏家族的历史

文姓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且其姓氏,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学说的形成、发扬紧密相连。“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诸核心要素,其间不乏文氏或先行发明,或身体力行之,如“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始”(班固),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而以文艺世家著称的明代文徵明家族,虽游于一艺,但其精神,与文氏远祖辉煌的族史一脉相承。如“内圣外王”的周文王,以及其施行的“周礼”,也成为历代儒家学者、君王廉吏所尊崇、向往的圣人典范与理想美政(如《诗经》中多有体现)。

文氏家族的远祖如文祁后代中不乏优秀的儒家学说发扬与力行者,他们以“仁爱”“忠孝”为本,或具军事谋略之才,或博学多能并力倡以“文雅”教化社会风气。春秋时代勾践复国的功臣文种,便是祁之后卓越的文姓人物之一。而祁三十四代孙,东汉庐江郡舒(今安徽舒县人)的文翁,是明代文徵明家族的直系先祖。正是他,为千年之后的文氏裔孙“业儒”,积淀了宝贵的宗族精神财富。

文翁名党(前156-前101),字仲翁,少好学,通春秋,汉景帝末年,出任蜀郡太守,是为“庐陵文氏”。文翁好教化,“兴学校以化民”,又筑“石室”为学官(其后人亦称“石室后人”,如宋代墨竹画家文同)。并于成都,招下县子弟入学,入学者免除徭役,武帝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班固评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现代学者往往会将之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和文官制的起点。而历代文人言及学校教育,即以文翁为首,如杜甫“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不封侯”等。文徵明之孙文肇祉亦以先祖为豪,撰《悠悠厥祖德也》,中曰“汉有蜀守,声名洋溢。学校聿修,民沐其泽”,现今成都石室原址的“石室中学”,系有纪念中国官办学校开创者之意。

文翁嫡裔文时(约906-965)自成都徙庐陵,遂有“庐陵文氏”或“江右文氏”之称。传十一世至宋代宣教郎文宝,因其官衡州教授,子孙因家衡山,遂称“衡山文氏”。而与宝同出,为文时十二世孙的文天祥(1236-1283)则是文氏族谱中的另一位光辉人物,“三纲已去嗟何补,一死临期认自真。直以安危系天下,未宜成败论斯人”,这是本次“衡山仰止”特展中上博藏品文徵明《咏文信国四事诗》卷的肺腑之言,徵明乃孙文肇祉亦曰:“焚香谒庙瞻先像,忠孝能无忆信公”。其忠孝节义,无疑注入了后世文氏宗族的精神基因之中。

元代之前的文氏远祖,以居官服禄为主。入元,“乃易武服”,镇远大将军文俊卿,仕元为湖、广管军都元帅,生六子,长文定开,从朱元璋平伪汉,以功授荆州左护卫千户;次文定聪,侍明太祖为散骑舍人,后赘为都指挥蔡本婿,从蔡徙苏州,复随蔡徙杭。定聪生四子,其中第二子文惠(1399-1468),自杭来苏,因婿于张声远氏,遂留居吴门,占籍长洲,是为苏州一支。其卒后两年,文徵明诞生,是为徵明高祖。虽乏文惠业儒之明确记载,但有一点可确定,即其岳家是一个尚儒好文的家族,惠之子文洪自幼的教育,便是在张氏一门中受到亲授与熏陶。换言之,明代文氏家族初期的文采风流以及三吴地区之人脉,盖皆出于斯。

明代苏州文氏家族(以下简称“文氏家族”)是由文惠单线繁衍出来的。由业儒继而专门书画并形成文氏一派,系出文惠长子文洪一支,乃孙文徵明的出现,标志着文氏家族画史地位的真正确立。

虽然,明代文氏家族不再有如其远祖那样改朝换代,领文明之先,导引历史发展进程的辉煌贡献与地位。而将之视为古代恪守、发扬传统儒家思想的家族典范,则是当之无愧的。

自文洪至诸裔孙,大多以积极应试科举为首选(如十试不第的文徵明)。一旦入仕,不论官阶大小,皆能清廉从政,心系百姓,不计一己得失(如文林“却金”);在复杂的政治党争中,能坚守义利之道,挺身而出(如文震孟忤魏忠贤);国难当头,甚至以身殉国(如文秉、文震亨)。而无从入仕的文氏成员,亦能时刻关切民生国计,并通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尽匹夫之责。每当面临自然灾害、政治动荡(如宁王之乱、宦官专权)、民族被侵(倭寇)等大事件时,皆有文氏家族成员的义举与爱憎分明的立场。这也不难理解明清易祚之际,缘何文氏家族中鲜有变节者这一现象了,足见其延续宗族精神的矢志不渝。

坚守进退之道,是文氏家族在文化传承、艺术传播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保证。在祖父辈文脉的延续下,文徵明适逢其时地融入了明代文人画的中兴,成为“吴门画派”中坚。受其影响者,不仅局限于文氏一族,而是吴门一地,乃至辐射整个江南甚至岭南等地而“桃李盈门”(文肇祉),形成了主盟画坛六十余年的“文派”,奠定了家族在画史上的不拔地位。

(二)文氏家族早期的艺术活动

一、文洪等父祖辈的艺术实践

如果说,文惠是文氏家族自杭迁吴第一人(注1)。那么,其子文洪则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生、育于吴的。而且,文洪系秉承乃父“命子儒”之期许的关键人物。正是其高尚的学识人品,为文氏家族真正意义上走向艺术道路,奠定了最为重要的人文基础。对此,辽宁省博物馆藏《诸家杂书诗文稿册》中,文徵明不无感慨地写道:

启子以养志为孝,务在显扬,矧余世宦之良,克振家传之业。肆推恩命,奚间存亡尔。故直隶保定府涞水县儒学教谕赠南京太仆寺寺丞文洪,乃南京太仆寺少卿森之父。儒业起家,乡闱膺荐。学惟稽古,行不趋时。振铎成材,久驰声于邑校。挂冠归老,晚乐志于田园,眷二子之登庸,实一经之亲诲。录大郎(文森)之积,已荷褒崇。推仲嗣(文林)之劳,载申追卹。名因益显,时岂云多…衣冠不替,聿增门阀之辉。谱牒具存,永示家族之式。

清人朱彝尊(1629-1709)称“长洲文氏,世载其德,希素先生实始之”,与上述文氏自述基本符合。文洪(1426-1499),字功大,号希素,成化元年(1465)举人,十一年(1475)上礼部中乙榜,授涞水县学教谕。其通易学,好吟咏,善诗文,著有《括囊集》、《文涞水遗文》,从其学者,即有自少跟随文洪“为进士学”的王穀祥(1501-1568)之父王观(1448-1521),“授以诗法”的王鏊等。其与书画,据现藏日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唐摹晋王献之《地黄汤帖》卷后文彭题跋,知此巨迹为其“先曾祖(文洪)从学龙游时,得一士大夫家”,并“传之先君(文徵明)”。这也是目前所见文氏家族人员涉及书画活动的最早线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学惟稽古”“性好交游”的文洪于涞水、吴门等地结交了对其后文氏一门具有重要影响的诸多艺友,如祝允明祖父祝颢(1405-1483)、沈周妻陈慧庄侄桑悦(1447-1503)、王穀祥祖父王敏等,不仅直接导引了好文擅书的二子,更对走上从艺之路的孙辈文徵明,奠定了深厚的家学渊源,以及广泛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