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1月20日电(记者韦慧 曹槟)土地流转之后,浙江绍兴的彭秋根开过店、做过修理工、帮人运过货、在工厂里做过零工,工作换了不少,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屋顶农耕。近日,彭秋根又见自家楼顶上120平方米的水稻田获得了丰收。

彭秋根是地道的农民出身。七年前,他家的地流转给别人种植苗木。虽然,大面积的农耕生产已经成为了回忆,但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依旧无法撼动土地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收割完足足200多斤稻谷,这位54岁的老人又把自家二层宽阔的阳台变成了“晒谷场”,一粒粒金黄的稻谷在地上铺开。

彭秋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把屋顶种稻技术推广开去,为中国节约更多土地。”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20平方米的屋顶如果利用起来种植蔬菜,能供20个人每天的食用,这相当于造出了两分地。而在绍兴买到这两分地需要40多万元。”

为了能在楼顶上开辟出一块田,彭秋根对自家的屋顶进行了特殊设计。他为屋顶增加了百分之二十的水泥和钢筋,一次定型,增强防水效果。彭秋根说,虽然成本增加了两千到三千元,但农作物的收成也要比地面种植高出百分之二十以上。

记者在彭秋根家见到,一根长二十米左右的水管从门前经过的小河里一直架到了楼顶,再加上一个水泵,就变成了彭秋根的灌溉设备。

彭秋根告诉记者,由于光照好、害虫少,自家楼顶上长出来的水稻稻穗要比一般的长,米粒也要更饱满些。

在此之前,他还种过南瓜、丝瓜、萝卜、青菜、红薯等蔬菜。最多的时候一共种了七种蔬菜。

2010年,彭秋根被世界屋顶绿化大会授予世界屋顶水稻最佳人物金奖。

彭秋根说,他之所以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说:“农村在变,很多地方都盖起了工厂。失去土地后,村里人也渐渐不会种地了。”

彭秋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尝试屋顶农耕。他说,屋顶农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调节温度,让房间冬暖夏凉。他说,根据他自己的监测,夏天,他的四层小楼温度比邻居家要低五摄氏度。

(原标题:屋顶种水稻:一个中国人在城镇化中的农耕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