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 于文静 董峻 刘羊旸)记者22日从农业部了解到,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加上已增产到手的夏粮和早稻,全年粮食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十年增产。

今年粮食生产经受了春季东北低温春涝、西南西北冬春连旱、夏季“南旱北涝”以及东北华北粘虫、南方水稻“两迁”害虫等多重考验。在如此频繁的自然灾害下,粮食如何能增产?连年增产为何粮食进口不断增加?

事实上,由于多重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旱涝损失。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多数地区光温水匹配较好,秋粮作物长势总体正常。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旱是近十年来同期最重一年,但从全国来看,旱情仍轻于常年。在北方,洪涝主要集中在沿嫩江、松花江、黑龙江等江河及支流两岸,多为沿江河行洪区坝外地、低洼易涝地块和高速公路两侧无排水条件地块,这些地区秋粮损失较重,但降雨对坡地、岗地、漫岗地秋粮生产有利,东北西部、华北、西北等“十年九旱”传统旱区,作物长势明显好于上年,增产明显,有效弥补了粮食因灾损失。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秋粮面积比上年增加800多万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研究员对此认为,秋粮面积增加是弥补洪涝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大豆进口国和第二大大米进口国,而且玉米进口逐年增长。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中国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069万吨,大豆4994万吨。

徐小青说,中国进口粮食主要是由于品种调剂以及国际粮价低于国内粮食价格。

韩长赋表示,中国需要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调节品种、弥补短缺,但是基本自给的方针和坚守18亿亩红线不能动摇,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虽然中国实现粮食“十连增”,但粮食安全依然面临挑战。

韩长赋指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还有很大压力,主要有四大矛盾——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供给硬性约束的矛盾;供求总量与结构性紧缺的矛盾;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素质下降的矛盾。

程国强认为,连年丰收和增产并未解决粮食结构上的供求不平衡问题。目前水稻、小麦、玉米库存较多,客观上带来收储困难。同时,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对资源、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今后必须平衡粮食生产和资源、环境的代价。

专家们还建议,今后应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种业,推广新型农业机械,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原标题:新闻分析:中国灾害频发之年为何粮食实现“十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