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石油中石化提供技术服务,今年销售额将达1.5亿元

在一个投资年会上见到侯晓冬的时候,他正在台上讲创新这个主题。当时台上4个人,3个都在讲互联网创新,而他则用自己的故事在切入传统制造业的创新。

“我是典型的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转型到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制造业。可能现在大家谈论的都是移动互联网,制造业已经被贴上缓慢、落后的标签。正因为如此,传统制造业更需要创新和改变。”

从2009年时的1000万元创业,到13年后被估值14.3亿元,侯晓冬在低调地探索着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之路。

二次创业

丰泰流体机械算是侯晓冬的第二次创业,他的第一次创业以关闭结束。

2001年,和大多数江苏商人一样,侯晓冬踏上了实业办厂的征途,成立了江苏超力机械有限公司。这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给国外的制造企业做压缩机的OEM(代工生产)。

“当时大家都是这种形式,帮国外的企业做代工。当时我们规模做得还算大,长期合作了一些大的公司。”侯晓冬介绍当初的业务。

“那时候,外企将图纸给到我们,我们就开始做,原料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负责。”

没有定价权,一单做下来,利润率很低,毛利率可能只有5%。当时的江苏,处处可见制造厂,没有核心技术的制造企业都是通过拉低制造价格在竞争。

侯晓冬开始忧虑,没有核心技术企业该怎么走下去?

于是他开始简单的技术升级,希望在机械技术上领先一步。一直到2007年,侯晓冬都是在做简单的改造和升级。

一切的机会和变革都发生在2007年。

当年,制造业原材料暴涨。“2007年上半年,一吨铸造生铁只要1400块钱,但是到了下半年,一吨暴涨到5000块。铜从2.6万暴涨到8.8万。当时在做的订单都是亏的。”侯晓冬回忆起来当时的情况。

“公司因为2007年的亏单产出,就快资不抵债了,长期下去肯定不行。”

侯晓冬的忧虑也越来越多,人民币不断升值,加上劳动力成本的压力,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他下定决心开始全面改革技术,“成功地被逼上梁山了。”

因为之前的业务关系,侯晓冬接触到了西安交大的教授屈宗长。“2004年开始,他一直在研究同步回转技术。当时他也想把技术市场化,我们2007年底就买了技术,开始研发。”

当时公司的情况已经很严峻,侯晓冬的新研发对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008年公司情况有些严重。本来以为2007年亏本生产,2008年应该会有一些订单来补充的。哪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连订单都没有了。而且新的回转技术研发,增加了公司的开支。”

当时的日子很艰难,侯晓冬感叹,“最困难的时候还把自己的资产抵押给了银行来融资。”

几度思索,侯晓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2008年初,开始了半停产的状态,主力放在新技术上了。

2009年初,侯晓冬关闭了江苏超力,成立了丰泰流体专门研究新技术,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黑石投资2000万美元

今年6月,美国黑石集团对丰泰的估值达到14.3亿元,侯晓冬显得有点自豪。

“黑石对我们的投资是纽约总部的直接决定,而且打破了他们长期投资的规格,黑石在全球的投资一直不会低于3000万美元。此次,对我们的投资是2000万美元。”

没有吸纳黑石更多的资金,侯晓冬有自己的考虑。

“目前机构投资进来都占了一些股权,后续还会有资金进来,但是希望公司团队占主要地位,我们不想放太多的权。”

“2012年1月,同创投了我们1250万,占股权5%。9月,一些朋友投了资金进来,占了部分股权。6月,黑石进来也占了7.5%股权,目前公司团队是60%。”

对于后期进入者,侯晓冬希望他们能够为丰泰提供渠道。

目前,丰泰的同步回转压缩技术已经运用在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井田开采上。但是谈到当初被要求去中石油试验,侯晓冬还是有些欷歔。

“2009年,中石油找到我们去油田试验,中间的经历过程很艰苦。黄土高原上,没有路,也没有车,都是自己跑。而且当时环境那么艰苦,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一起去,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亲力亲为。”

当时的侯晓冬没有想得那么远,只想把握机会好好试验。最终,中石油成为他的第一个客户,扭转了资金紧缺的局面。

到2012年,丰泰已形成2000多万元的销售额。

“今年可以达到1.5亿,明年希望达到3亿,连续10年的销售利润每年都能翻一番。”侯晓冬的目标显得有点宏大。

面对记者的质疑,侯晓冬沉吟了几秒,换了一个姿势,说,讲了这个技术你就知道了。

“压缩有很多形式,市场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往复压缩技术,如汽车的压缩器就是往复运动,第二种就是螺杆压缩技术。而这两种技术都存在缺陷。” 压缩技术在液体的运用上就称之为泵,在气体的输送上就称之压缩器。压缩机可以压缩气体,但是在液体有了一定比例之后,就容易出现液体气化现象,特别是往复压缩器。而作为泵的压缩形式,如果有了一定的气体进去,压缩机也解决不了一定的气体存在。

“而同步回转压缩器,既能压缩气体,又能输送液体,并且在任何比例的情况下都能满足,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是国内唯一油气同步压缩的技术,填补了油气同步的空白市场。”

销售渠道成难题

除了技术,集中的市场占有率也使得侯晓冬信心十足。

“我们国家的石油是垄断性质的,拥有石油开采权的就那么几家,我们已经合作了中石油、中石化,这是龙头企业,所以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可想而知了。”

“目前,中国的油气开采量大概在1亿吨左右,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这个数量已经很小了。我们已经合作的哈萨克斯坦差不多也在1亿吨左右,俄罗斯大概在5.6亿吨左右,市场很大。”

蛋糕大,抢食者少,是侯晓冬很乐观的主要原因。

“在国内,目前为止只有我们一家是有同步回转压缩技术。国内的技术一直处在同质化的低水平发展阶段,虽然这几年也有很多的创新发展,但是真正原创性的很少,都是国外引进,而国外的技术也没有很高。”

因为以前做代工的经验,侯晓冬对国外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大概都有了解,没有威胁感。

“而且,油气开采机械的市场进入过程很缓慢,即使有了技术,需要很长时间的试验才能真正进入,至少要3年的时间。”

3年时间,侯晓冬可以规划很多事情,比如等待国家放宽石油开采的权限、筹备上市等等。

不过,对侯晓冬来说,最亟待解决的是销售渠道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渠道,还不知道怎么打进民营企业。”

作者:代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