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1月25日电(记者李云路、徐海涛、李佳琳)35年前的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份“秘密协议”上按下红手印,分田到户,搞起“大包干”。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被拉开。

35年后的初冬,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记者回到改革发源地——“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重访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与村干部和小岗年轻人对话,为小岗村和中国农村的发展建言把脉。

记者:新一轮改革,小岗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改革就是想新路子,把从前好的坚持下去,不好的改掉。国家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对于农民来讲,最关心的就是土地问题,无论怎么改,前提和目的是一致的:不能走回头路,不能让农民的利益受损。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改革要有胆识。国家在摸索,小岗也在摸索。今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纪念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改革。作为小岗人,尤其是大包干的带头人,不能小富则安,更不能居功自傲,要继续发扬“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小岗村第一书记张行宇:小岗的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就像通往小岗村的“改革大道”一样,远看是一条直线,走在上面却是高低不平、起起伏伏的。必须根据实际路况,把握好大方向,但绝对不偏离正道。小岗既无工业基础又无丰富资源,它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对农村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记者:30多年前你们冒着杀头危险将土地“化整为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集中起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小岗要发展,必须依靠农业加工业的形式,搞现代化农业。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小岗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年轻人回乡创业提供更多机会。如果在家能挣2000多元,谁愿意跑到外面打工呢?

“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学: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五个必须”:必须自愿;必须给农民合理回报;必须用于农业生产,最好搞农产品深加工;必须最大限度解决农民就业;必须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小岗村第一书记张行宇:在小岗村新一轮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妥善解决过去遗留的“抛荒”问题,目前近半数已经复垦。未来引进项目要提高门槛,加强监管,坚持高起点、高现代化、高质量、高效益和高产出。

记者:理想中的小岗村生活什么样儿?

“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华:儿女们在家乡打工,孙子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让土地荒芜,不让失地农民流浪,村容整洁,老有所养。

“大包干”带头人后代关正景:有自己的事业,老婆孩子都在身边,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进城纯属休闲、娱乐。

小岗村第一书记张行宇:未来的小岗和中国的农村,不应只是整齐的街道、集体统一的居住环境,而应该是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具有中国传统乡村机理的美丽家园。

(原标题:纪念改革的最好方式是继续改革——对话“中国改革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