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延安11月28日电(记者陈晨、李一博)27日中午,时隔整整4个月后,记者再次见到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上驿村村民袁小利,他热情地招呼记者走进他家的小院。皮肤黝黑的陕北汉子脸上已不见愁容,笑脸里透着卸下疲倦后的轻松。

今年7月28日,延安遭遇“百年一遇”强降雨灾情时,记者曾来到袁小利家中采访。彼时的情景至今仍令记者记忆犹新:住了20多年的三孔石窑洞被强降雨完全摧毁成为瓦砾,站在一片狼藉的院子里,袁小利欲哭无泪,妻子石建梅则在一旁不住地抹着眼泪。记者意欲发问,却不忍触碰失去家园的老乡心底最深的苦楚。

4个月过后,还是这方小院,袁小利的家已经变成了崭新的2间平房,屋内用上了炉子和电暖气,陈设难言豪华却也简洁大方。“搬进来有半个多月了,最近再收拾一下,就在新家里过年了。”袁小利乐呵呵地说,“盖房花了3万元,政府给每个倒房户补贴3万元,刚好填上了缺口。最近又给每户发了一吨煤,终于不用担心在寒冷中过冬了。”

时间拨回到令万千延安人心痛的这个夏天。7月3日至8月初,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肆虐了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革命圣地。在这座原本以干旱著称的城市,相当于往年同期5倍的降雨在20多天内倾泻而下,引发了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灾害,7.4万间遍布在千沟万壑山峁间的窑洞垮塌或严重损毁,22万人失去家园。

灾难过后,面对满目疮痍,延安人开始了从未有过的艰难重建。保障受灾群众有房子住、温暖过冬,成为当地政府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一批保障性住房直接转化为安置房,补贴受灾群众优先入住;对倒房户就地重建,政府统一规划监工,给予每户3万元的补助;今冬暂时无法住进新房的群众,纳入搬迁安置计划,给予每人900元的补助资金,鼓励其投亲靠友、邻里互助。

4个多月过后,数以万计的新房在延安各县区拔地而起,记者驱车行走在山山峁峁间,不时可见规划整齐的一排排连体房屋或独栋新房。26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当时受灾最为严重的延长县郑庄镇吴旗村,村民白云成正和妻子在新房门前贴着对联,他们身后,是政府统一规划的2排80多间新房。暴雨中失去了3孔窑洞的他们,此刻正品味着乔迁新居的快乐。

“政府为我们选址、规划、设计房屋样式,我们家盖4间房花了9万元,政府给补了3万。要不是政府帮我们一把,做梦都不敢想能住进这样的好房子。”白云成顺手给记者指了一下,“现在水电路都通了,村里新建了公共厕所和垃圾台,生活可方便多了。”

延安市灾后重建办公室副主任杨志旗介绍说,截至11月21日,延安就近就地重建住房的2.9万户已全部建成,入住率达到70%以上;计划年内在现有保障房和移民搬迁房安置的1.09万户已全部入住,明年初安置的0.9万户正在抓紧完善入住条件。其余受灾群众则通过入住敬老院、发放生活补贴鼓励投亲靠友等方式安置,到明年年底,所有受灾群众都将住进新居。

在延安灾区回访的3天里,记者随处可见受灾户乔迁新居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受灾群众对党和政府最淳朴的情感每每令人感动。但与此同时,延安灾后重建这篇“大文章”还远远没有写完——

部分受灾区县的道路仅以应急恢复为主,还没有达到畅通水准;一些村落的农田水利设施受损严重,恢复生产能力尚待时日;有的农村地区供水还存在困难;受灾严重的县区多是财政穷县,基础设施重建“捉襟见肘”……

尽管困难依旧,但延安人脸上已经有了笑容。“人在家就在,重建新家园”,这句灾害肆虐时记者在灾区经常看到的标语,成了临别时延川县王家河村受灾群众周怀忠口中的话语。已经搬进安置房的他说,“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有了党的好政策,没有啥克服不了的困难。”

(原标题:记者回访延安暴雨受灾群众:再建广厦千万间 重展生活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