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 李亚红)提起同仁堂,很多人都知道是一家老字号药店,历经百年浮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多老字号或倒闭或被兼并。然而,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依靠资本运作的“秘方”,虽历经磨难依然精神焕发。近20年来,这家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从前店后厂的中医药企业转型成为融现代制药、零售药业、医疗服务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1992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20世纪90年代前期,和大多数较早进入市场的国有企业一样,同仁堂饱受资金匮乏、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困扰。“有钱收不回,打开账本黄金万两,合上账本分文皆无。”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饶祖海说,当时企业负责人逢年过节必外出躲债,由于举债过多,要到银行贷款都很难。

经过反复调研、分析、研讨,同仁堂集团领导班子感到要摆脱困境,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既要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更要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于是,同仁堂大胆试水资本市场。

1997年,以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等7家绩优企业组建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后,相继分拆了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创造了一笔资产三次上市的“同仁堂模式”。

同仁堂的这种资本运作模式,被业内质疑有圈钱嫌疑,被认为是更侧重资本运作,而忽略企业业务层面管理。对此,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贾泽涛说,同仁堂的资本运作,从来都是为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是为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1997年同仁堂上市带来的第一笔现金流,让公司里拖延很久的“半截子工程”、产品研发等重新启动。先后完成了制药二厂生产车间改造;国家级技术中心创立;拓展市场销售网络等9个项目。贾泽涛说:“从同仁堂上市的第一天起,同仁堂就走上了一条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的道路。”

2000年,同仁堂集团把科技含量较高的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北京同仁堂中药提炼厂等,从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中分离出来,拆成1亿多元的股本,成立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2.39亿元,实现了一笔资产两次上市。

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董事会秘书张京彦说,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建设香港生产基地、投资研发中心、建设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建立海外销售网络、新药开发、投资合资公司等。“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打通了同仁堂产品、中医服务、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

从1993年在香港开设第一家海外药店到2012年底,北京同仁堂已在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79家门店,在香港大浦工业区建设了海外生产研发基地。根据规划,到2015年底,同仁堂将在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至少100家零售终端。

为加快同仁堂国际化发展的步伐,提高“同仁堂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2013年,同仁堂又将境外资产进行重组,进行第二次分拆成立了同仁堂国药,并在香港上市,重点开发海外市场。“用募集的资金海外扩展零售和分销网络、建立香港中医保健中心、扩产安宫牛黄丸等项目。”贾泽涛说。

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同仁堂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本运作之路,创造了资本运作的“同仁堂模式”,让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也为传统产业的老字号企业在新形势下发展探索了道路。

(原标题:老字号同仁堂:借力资本运作擦亮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