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12月10日电(记者曹国厂 韩筱婧)“13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电子旗杆、每间教室都有电脑、配备自己的校车……”中国希望工程实施24周年之际,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中心小学副校长张胜利在办公室兼宿舍的平房小屋内,勾勒他心目中未来的学校。

东团堡中心小学是涞源县最偏僻的中心小学之一,距离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公益事业——“希望工程”发源地桃木疙瘩村只有几公里。张胜利就是希望工程受助的第一批13名学生之一。

1987年,12岁的张胜利因家贫面临辍学,他给县里一名官员写了一封求助信,这封信后来引起关注。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布:面向海内外募集捐款,设立基金,开展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活动。从此,希望工程揭开序幕。

在希望工程资助下,张胜利考上上海师范大学。1997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让教育的希望继续传递。

东团堡乡中心小学现有427名学生,36名教师,主要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校长于红东介绍,中心小学下辖12个教学点,一些年龄小、距离中心小学远的学生在教学点上学,每个教学点上一般有1名教师,学生多的十几个人,少的七八个,为了照顾学生,教学点一般选在几个村的交界处。

东团堡乡中心小学所在的涞源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太行山、燕山交汇处,这里是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包括紧邻北京的河北省保定市、张家口市和承德市下辖的22个县。

涞源县东团堡乡乡长张常乐说,东团堡乡人均年收入1800元,农业种植一年一熟,基本靠天吃饭,多种植莜麦、荞麦、土豆。

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近日在《人民日报》撰文介绍,到2012年底,全省尚有贫困人口694万,其中扶贫对象有462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9.9%。

中国政府于2011年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总目标。

12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贫困地区学校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治贫先重教,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会议确定,力争经过3—5年,使学校教室坚固适用,符合抗震、消防等安全要求,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厕所、食堂、饮水、洗浴等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等基本满足义务教育要求,办好必要的教学点,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

这让张胜利充满了希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他说,“越穷的地方越需要重视教育,因为知识能改变命运,这是希望。”

在张胜利的名片上,他亲自为正在扩建的东团堡乡中心小学新设计了校徽——粉红色的心形上,绿色幼苗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粉红色的心代表爱心,绿苗代表学生、代表希望,小鸟代表放飞梦想。”他说,“我们要用心教育,让学生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将来放飞自己的人生理想。”

(原标题:河北贫困地区一位小学副校长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