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许荻晔 发自北京

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的首部外事回忆录《说不尽的外交》近日出版。12月14日,李肇星来到北大参加腾讯书院活动,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从事外交工作四十余年来的幕后故事。

当年的山东胶南农村少年李肇星最后成为新中国的第九任外交部部长,是命运的偶然机缘。李肇星从小爱好文学,高考时的第一志愿就是北大中文系。从北大西语系毕业前夕,外交部招人,“当时我们班22个同学至少有21个填的第一志愿都是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当时外交部要我,就没有留在学校读研,去了外交部,就是这么简单。”

1970年和1983年,李肇星先后两次被委派到非洲担任外事工作。在肯尼亚使馆时,他除了要完成职务工作——每天早晨为代办(后为大使)读报,将重要内容写成简报发回外交部,回复肯尼亚群众来信及担任签证官外,还要负责给肯尼亚雇员发工资、去当地税务局交税、采购、去机场接送国内同志等各种工作。1983年中国与莱索托建交后,李肇星负责去莱索托建立中国大使馆,赴任时“身上带着外交部拨给的建馆经费三万美元现金。我怕路上丢了,就把美元缝在裤子里,将使馆大印捆在胳膊上,一路小心翼翼”。

李肇星回忆,当时的驻外人员生活比较艰苦,“最大的问题是孤独。不像现在,大家可以看卫星电视、上网、打手机,能知道国内的情况。当时没有长途电话,国内报纸好长时间后才能看到。两次非洲工作经历使我明白:外交官必须耐得住寂寞。外交官不像电视上看到的那样总是西装革履、觥筹交错。风光背后有不少苦楚。”

在《说不尽的外交》开篇,李肇星用56页的篇幅回忆了对美工作的经历。1999年5月7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使馆,5月8日晚,时任驻美大使的李肇星收到了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皮克林递交的北约关于炸馆事件的声明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的讲话稿。李肇星表示,美方将事件描述成“意外事故”并无一句公开道歉,中方对此无法接受。皮克林走后不久,美方提出奥尔布赖特国务卿当晚紧急求见中国大使,李肇星却磨蹭到11点半——等中国驻华盛顿记者到使馆后——才与奥尔布赖特见面,要求其代表美国政府正式道歉。而在奥尔布赖特离开时,遭到了中国记者的堵截采访,她不得不发布了一个简短声明,重申歉意。“这是美国政府主要官员在 炸馆事件 后第一次公开表示道歉,是我们迫使美方在公开道歉问题上走出的第一步。”李肇星在书中写道。

5月13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接见中国大使。李肇星带去一本吊唁本,他表示:“中国人特别重视白纸黑字,所以请总统先生将道歉写下来。”沉默之后克林顿写下:“对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对其家属和中国人民表示真诚的歉意。”

事后,有美国媒体形容美国总统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在老师面前写检讨。此外,李肇星还登上美国各大电视台,与主持人就炸馆事件唇枪舌剑,被媒体形容成“铁嘴钢牙”、“强硬派”。“我真不是什么铁嘴钢牙,我的心和嘴都是肉长的,我嘴里说的只是普通好人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