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李劲峰 杨绍功 朱翃)曼哈顿广场、威尼斯水城、哈斯塔特小镇、波尔多公馆……这些极富异国风情的地名,却成为国内不少城市新建建筑物、楼盘小区竞相追崇的名称。洋名遍地带来的“身在国内、住在 国外 ”“一城内有万国园”等荒诞怪相,近期引发网民纷纷吐槽。

洋名泛滥:足不出城即可世界一日游

“早上去 斯坦福院落 ,中午去 加州洋房 ,下午去 香榭里街区 ,如果第二天还有兴致,可以去 曼哈顿 柏林小镇 或者 威尼斯水城 ……”在网络上流转“世界一日游”的段子,成为网民调侃不少地区洋名泛滥的缩影。

近期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然而,记者在南京、上海等城市见到,“巴洛克花园”“北欧丽景”“香榭丽苑”等此类“洋名”在楼盘聚集区内层出不穷。在上海,金山区金张公路上矗立着“绿地路易宫”,浦东新区高荷路上“尼德兰官邸”地名霸气外露,松江还建有“泰晤士小镇”。进入一些房交会现场,各类奇葩楼盘名更是集中轰炸,使人感觉更像走进“万国园”。

此外,一些城市居住区的公交站名也直接照搬此类洋名,给居民尤其是外地游人出行带来不少烦恼。合肥市民张婷丽说,合肥不少公交站名直接是“多伦多花园”“长安萨尔斯堡花园”,每次公交报站感觉都特别刺耳,“有时真担心住在这些 洋地儿 的老人能否顺利回家”。

东施效颦:法规明确为何屡禁不止?

相关部门和各地早已在各类规定中对“洋地名”现象进行了规范。民政部2006年制定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属于居民地名称之列。天津市在2004年修改后的《地名管理条例》中规定,禁止用外国地名以及同音字作地名。

江苏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草案)》也已进入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或将于明年上半年开始实施,其中也明确禁止使用外国地名作地名。此次修改地名管理规范背景在于:部分商业楼盘和城市建筑乱用洋地名,名不副实给老百姓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社会管理造成不利影响,而且给社会文化传承带来隐患。

记者调查发现,民政部门在2005年和2012年均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名规范整顿工作,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法规,反复明确“禁止使用外国地名”。不少网友质疑,相关部门轮番整治、禁令不断,但为何各地地名媚俗斗奇、东施效颦等现象长期屡禁不止?

长期从事房产中介工作的马良宗说,不少楼盘热衷取洋名,原因在于开发商觉得取个洋名,楼盘就能上档次,更加“国际范儿”,而且能营造“小区环境是按欧美名称打造”的宣传卖点,至少能够吸引一部分购房者眼球。“现在洋地名、洋楼盘确实有些过多过滥,甚至在黄土高坡上也会出现 威尼斯 ,这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吗?”

违规成本低,制约手段少,也是导致地名洋化现象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江苏省苏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莫俊洪说,很多地产开发商在地名审批时使用标准地名,但实际宣传时则用“洋名”。因而常常出现“群众熟知洋化地名,却不知标准地名”现象。按当地现有法规,出现这类一地多名情况最高罚款2万元,这一罚款额对开发商而言威慑力太小。

地名“攀洋”:粗看是虚荣细看是恶搞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说,很多中式楼盘,却也出现“洋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过现在一些商家也知道,拿洋品牌糊弄低端的消费群体还勉强够用,对高端的消费者来说,对洋品牌已经 脱敏 了,关键还是看楼盘的质量和周边环境。”

不少网民认为,这些外表看起“洋气十足”的地名,背后反映“文化自卑症”的土豪心态十足。时代发展证明,越是传统的,经得起时光沉淀的才是最经典、最受欢迎的。

业内人士建议,治理洋地名乱象光靠政府审批、出台禁令、专项整治还远远不够,面对部分开发商滥取洋名现象,应从法规完善入手,提高其违规成本;同时对于已成事实的洋地名,也不应“一刀切”,避免地名频繁更改给老百姓带来新的不便。

顾骏说,各地地名“攀洋”,粗看是虚荣,细看是恶搞。街道、楼群等地名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烙印,浓缩着当地居民的归属感。随着社会的发展,楼盘消费“伪洋品牌”的时代终究会过去,这只是一阵风的潮流,“我更关心的是,未来开发商和广告公司还能不能做出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积淀的文案来?”(参与采写记者:刘林)

(原标题:名为"攀洋枝" 实为"暴发户"——部分城市地名引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