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雪龙”号12月16日电(记者张建松)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16日在南极遇到了朋友,与俄罗斯极地科学考察船“费德洛夫院士”号相遇,双方友好协商了各自直升机的作业时间。这样的情形是近来南极科考升温的一个缩影。

从“雪龙”号上远远望去,红白两色的“费德洛夫院士”号出现在“雪龙”号身后的破冰航道,一架蓝色的直升机在其上空飞行并随后降落。俄罗斯南极进步站和中国中山站同位于南极大陆东部的拉斯曼丘陵,相距很近,双方直升机航线有交叉。为了保障安全,两国考察队的直升机吊挂作业需要错开时间。16日上午,双方就此进行了沟通。

当天下午,“雪龙”号结束了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任务,驶出陆缘冰地带。“费德洛夫院士”号在“雪龙”号右舷破冰,继续挺进。

科考船相遇是近来南极科考中的常见情形。11月22日,中国“雪龙”号还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与日本极地科学考察船“白濑”号相遇,两艘极地科考船短暂补给后都奔赴南极。

近年来南极科考逐渐升温。截至目前,《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南极总共建立了80多个科考站,其中约一半为常年科考站。每年11月到来年3月的短暂南极夏季,是各国赴南极进行科考和补给物资的黄金季节。

作为地球上唯一没有主权国家、没有常住居民、没有工业污染的“三无大陆”,南极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国。

以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区为例,除了中山站和俄罗斯进步站以外,还有印度在2012年新建的巴拉提站,这是印度在南极的第三个科考站,建站投资约七千万美元,建筑规模约2500平方米。在拉斯曼丘陵的冰盖边缘,澳大利亚建立了一个夏季营地,俄罗斯还修建了一个冰盖机场。

拉斯曼丘陵地区为什么吸引各国纷纷建站?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张翼教授介绍说,首先这一地区紧靠南极大陆冰盖边缘,有利于研究冰盖。其次,这一地区便于建码头,夏季浮冰少,破冰船能够靠近,具备良好的综合后勤保障条件。此外,拉斯曼丘陵地区还有良好的站区环境,如附近有淡水湖提供用水,气象条件有利于飞机起降。

(原标题:“雪龙”号南极遇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