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组拍摄了2万多分钟的素材,最后剪辑成10集共500分钟的纪录片。图为《下南洋》片花截图。

早报记者 黄小河

12月16日,10集高清纪录片《下南洋》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该片制作历时三年,由曾拍摄过《故宫》、《敦煌》等大型纪录片的周兵团队制作,学者麦天枢担任创意总监。《下南洋》展现了华人在东南亚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的生存状态,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向观众揭示一个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南洋。央视主持人、时事评论员白岩松也参加了当天的开播仪式,在看过全片后,他认为这部纪录片是“一次成功的打捞”。据悉,《下南洋》将于12月20日起每天22时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总导演周兵谈及此次的创作说道,“此前自己的创作更像是精美的明信片,这一次我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在拍摄过程中,他首先涌起的是一种强烈的惭愧感。“南洋华人有一种融入骨髓的文化传承的东西,而我们更多的是在喊口号。”他说,“南洋华人保留了很多文化的形式,比如说在一个新加坡的祠堂里混杂着道教、儒家文化的仪式,青年人每年都会参加这个仪式。有些人甚至不会说中国话,但是还在屋子里挂着 堂号 。”

摄制组拍摄了2万多分钟的素材,最后剪辑成10集共500分钟的纪录片。作为《下南洋》的推动者和参与者,该片投资方、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张晓卿表示,制作该片并不是要追究历史的对与错,而是为了还原历史,找出可供后人反思和学习的灵感和素材。“不能让历史留白和埋没。”他还说,这部片子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子子孙孙知道海外华人是怎么走过来的。

白岩松坦言片中很多故事让他感慨万千。广州起义时,曾有南洋的年轻人辞别了自己新婚3天的妻子回国参加起义,目的是为了死;在黄花岗72位烈士中,海外归来的就有29位;一位下南洋很多年没有给家里写信的华人,在有了钱后给家里写的一封信,就只有淡淡的一句话,让妻子赶紧把早年卖掉的女儿赎回来。“我想这个女儿是他能忍受所有的委屈、颠簸、泪水的原因,后来成为一种信仰。”白岩松说,也正是这封信,让他在这部纪录片中,很清晰地看到了中国人的“家”的范围。他还将该片比作一面镜子,“当我们生活在这片疆域里面,彼此距离很近,但是并不一定很清晰地了解我们自己的这个族群。”他介绍说,当看了《下南洋》后,看到那些成千上万在海外打拼的与我们一样的族群,就可以透过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这也是一次迟到的致敬。”白岩松说,这种致敬是以客观的表现方式,和暗藏其中的因理解而产生的宽容,以及尤为重要的抚慰。“在下南洋的无数次历程中,很多华人带着眼泪、委屈、辛酸,这个片子将这些抚慰累加在一起,变成了致敬。”

《下南洋》的主题曲《过番》由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演唱,《舌尖上的中国》音效设计王同作曲,《下南洋》的联合总导演祝捷作词。王同表示,“下南洋,尤其是这个 洋 字是一个生死之地,是一个对未知的一个考量,或者是对社会、人类的反思……我希望这个作品能够反映一些深沉的思考的东西,是基于艰苦的一个东西。”据词作者祝捷介绍,“歌词的最初的文本缘起于中国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过番歌,中南沿海的过番歌是经过生活提炼才能描写得这么好,又不光是写给过去,是写给所有出门在外为自己的生计打拼奋斗,同时不光是思考自己,而是思考全部社会命运的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