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2月20日电(记者 王春雨)家住哈尔滨市道里区抚顺街道的居民刘凤现在每天的生活都不离开抚顺社区,今年60岁的她和30多名退休姐妹一起,成立了舞蹈队,无论风霜雨雪都要到社区练舞蹈,还参加了几次全市的舞蹈比赛。刘凤说:“我们这群退休散居的社会人,终于在中心社区里找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感觉。”

刘凤所在的舞蹈队只是抚顺社区众多文艺团体中的一个,据社区文艺团团长赵滨会介绍,社区有居民6526人,有15支文艺团队,总人数2200多人,还有600多名等待加入的“后备军”,社区的舞蹈室每个时段都有队伍训练。

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只是抚顺社区的一项功能,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媛告诉记者,以前社区用房只有180平方米,不能满足群众办事、娱乐需求,群众也不爱来。在建设“中心社区”理念下,抚顺社区由上级政府投资,扩建为4900平方米的中心社区,将党建、服务、培训、活动、帮扶等五类资源整合进社区。如今,社区能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劳动保障、计生、司法等办事服务,遇事找社区,没事到社区已经成为抚顺居民的习惯。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如何增强社区对居民的吸引力,是社会管理面临的难题。哈尔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小溪说,哈尔滨市近年来以使用面积超过1千平方米的中心社区为载体,将各种社会管理力量和服务资源集中投入到社区,全市兴建中心社区73个,将各种社会管理力量和服务资源集中投入到社区,建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助老、帮残扶弱、慈善互助、文体娱乐及社会组织协同等十大服务功能。

在道里区兆麟社区记者看到,阳光大厅活动室里,打羽毛球、合唱的居民自得其乐。在法律咨询室,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教师韩晋正在为居民提供义务服务,社区的“知心奶奶”唐先英在认真倾听一位居民介绍家人“总担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介绍后,详细想她讲解了如何开导、解开病人的心结,并叮嘱“有事随时到社区找我”。

贴心、细心的服务,让居民从绕着社区走,到主动进社区门,社区把以往闲散的“社会人”重新聚合为“社区人”,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在道里区上红社区,依托网络智能化的工作模式,能为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服务。社区党支部书记战敏良说,为了随时能为辖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我们把辖区内的居民、企事业单位、街道的信息都采集到网络服务系统中。点开实景画面中的一栋居民楼,楼中住有多少名党员、干部、有没有需要帮扶的特殊群体等信息一目了然,居民不出家门也可以网上办事,每个流程都能在网上公开显示,方便居民查询监督。

目前,哈尔滨市已有六成以上的街道办事处建成中心社区,为群众办事解难的功能明显提高,使全市形成了“满足需求、解决诉求”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赵秋雁认为,“中心社区”以一带多、以大带小、辐射周边,既满足了不同群众的合理需求,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原标题:走基层·听民声:哈尔滨中心社区"闲散人"找回"大家庭"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