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 新华网第四届“纵论天下”2013国际问题研讨会12月18日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就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布局新思路、中国如何应对亚太局势走向、全球热点问题与经济形势等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以下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的发言。

新华网第四届“纵论天下”国际问题研讨会18日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在研讨会上发言。 新华网 陈竞超 摄

关于中美关系,我认为现在国内有很多实力论的说法,也有不少数据作支撑。清华大学一位学者举了很多具体例子,中国的发电量不断增长,跟美国相差无几。中国湖北一个省,从黄冈到武汉半个小时之内高铁就建立起来了,如果要美国来做这样的工程,可能十年二十年都没有办法启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陆板块在崛起,美国这个板块在衰落。

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其中还有一个精神崛起的问题,中美之间彼此都需要考虑自己国家真正的弱点在哪里。我们曾经做过一次模拟辩论,一些年轻的学者,三十多岁的学者与四五十岁的学者辩论中美能不能建立大国关系。老一代学者认为可以,年轻学者认为不行。为什么?正如在单位里,“二把手”想跟“一把手”要人权、财权,可谓障碍重重。因此,我们要考虑构筑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设计。“一把手”怎么放权,“二把手”怎么巧妙地分享权利,是构建中美大国关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刚才有专家提到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有外在的需求,也有内在的动力,所以我们对新型大国关系还应该抱有希望。的确,我也抱有这种真诚的希望。然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理论设计再好,一旦应用到钓鱼岛问题上,仍然解决不了问题。这时候,理论就变得很苍白,理想就变得很幻灭。这种情况下必须让我们去思考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我个人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是针对美国而言。目前,国内较多媒体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抱有悲观太多,论据也比较多,但对美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战略经营能力与潜能的发挥探讨较少。例如,美国页岩气的发现,在美国国内虽有诸多争论,但不能否认美国成为能替代俄罗斯、替代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大国。因为它用的页岩气在美国的用价是中国用价的20%,出口很难,像韩国、日本已经有这样的计划,这样它的能源独立对美国经济的前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中美大国关系的冲击,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其次是人才优势,美国善用世界优秀人才。说它掠夺人才也好,说它人才的门户方面开放也好,如今中国冲向美国的留学大军源源不断,中国在美国的房地产投资很多也与教育相关。美国的教育优势能吸引这么多中国人,能吸引世界最好的孩子去读书留学,对美国以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我认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讨论。

另外,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把中国的体制和美国的体制人为对立起来,甚至人为对抗起来。事实上,中美间每年有500多万人接触交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思考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美国。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时候,不要把中国和美国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人为的做一些对立,人为的去激化它。邓小平所谓的不争论、韬光养晦,韬意识形态之光很有大道理。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谈到中国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时候,我们学习十八大精神,我们讲政治清明、美丽中国,却对中国国内的民主建设问题探讨较少。中国在构建大国关系时,涉及到“中国梦”、“世界梦”,以及和我们不友好的国家,例如“日本梦”。“中国梦”能否意味着“日本梦”、“美国梦”,这中间的连接能不能很顺利的过渡,恐怕不容易。因此,我认为中国应该有两个自我否定。

首先否定政治传统、政治实践当中专治主义的因素,构建十八大提出来以宪法为根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我们过去那种听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最后几个人说了算的决策模式完全相悖。

其次,要否定中国在高举和平发展大旗时产生新的双重标准。一方面跟美国、欧洲的发达国家说请理解我,我们要和你们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要理解我们的国情,另一方面,当自己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忽视了对弱小国家的平等和友好的交往、尊重。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我们谈得比较少,我认为应该有更多的学者去从这些角度来考虑问题。

(原标题:孙哲: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切忌人为对立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