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2月21日电(记者孙英威 管建涛)先有大范围严重春涝,后遇15年来最大洪水,黑龙江大灾之年再夺丰收。来自黑龙江省政府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省实现粮食总产“十连增”。

站在新的起点上,产粮“状元省”黑龙江又担起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继续探路前行。

强水利夯基础 灾年再夺丰收

去冬今春,黑龙江省降雪量为1961年以来第一位,全省今春偏涝耕地一度接近8000万亩。黑龙江省千方百计保存春耕,因气象条件不利耽误的时间硬是被抢了回来。就在各类作物长势良好之际,一场洪水又席卷了大半个“北大仓”。洪涝灾害一度造成全省30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

灾害之年,黑龙江省近年来不断加强的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机建设发挥了威力。省水利厅厅长陆兵介绍,仅2012年全省就落实水利建设资金180亿元,一年投资比“十五”投资总和还多50亿元,农田抗灾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关部门还主动指导农民抗灾自救,抢排田间积水,尽量减少粮食损失。省农机部门组织农民将2200多台水稻收获机械由轮式改成半链轨,大幅提高机收效率,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黑龙江农垦二九一农场水务局局长孙敬国说:“今年全场9个抽水泵站一起上,全场抽水量达到1.5亿立方米。”由于排水及时,二九一农场只有一些低洼地块出现减产,水稻、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左右。

调结构重科技 释放增产潜能

从2010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千亿斤,到2011年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再到2013年大灾之下再夺丰收,在支撑黑龙江粮食生产“十连增”的过程中,除了基础设施、农机投入等外部因素,农业种植调整和科技含量提高等内在因素功不可没。

粮食作物和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带动了大幅增产。来自黑龙江省农委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省粮食作物面积达到21413万亩,增加530万亩。全省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再创新高,玉米、水稻播种总面积比上年增加1500万亩左右。

黑龙江省巴彦县西集镇兴旺村农民方成忠说,当地大豆亩产只有300斤,玉米亩产则能高达1500斤,一亩地就差1000多斤粮食。据省农委测算,仅高低产作物置换,就可增产粮食90亿斤左右。

为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水平,今年黑龙江各地以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推广玉米大垄双行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宝清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崔天祥说,宝清今年玉米种植面积160万亩,由于广泛应用玉米大垄双行技术,很多玉米公顷产量达到10吨以上,一些地区甚至达到每公顷15吨,而以前当地农户的玉米每公顷产量只有七八吨。

“十连增”不忘“转方式” 综合改革再破发展瓶颈

已占全国粮食总产十分之一的黑龙江省在实现“十连增”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展农业现代化实践,探索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如今,黑龙江省田间综合作业机械化程度已超过90%,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发展到4万家左右,有效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但多年的持续生产也使承载粮食产能的黑土层过度消耗,部分地区黑土层已出现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的趋势。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黑龙江省在双城、兰西、泰来等地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让黑土地产粮、休养两不耽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除技术层面外,黑龙江省还在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破题”。今年4月,国务院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确定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全国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趟路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积累经验。

针对制约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黑龙江省近日下发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将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77项相关涉农资金,分类整合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发展、扶贫开发三大类“打捆”使用,同时出台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意见,以期破解制约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