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医生提醒:出现水泡切勿自行涂抹药膏

本报讯(记者 胡梦)冬至之后,暖宝宝、热水袋、暖风机等“取暖神器”成为江城生活必备。但随之而来的“低温烫伤”患者也在增多,不少患者还是在几天后才发现烫伤再就医。

怕孩子一个人睡小床上冷,新妈妈王女士每天给宝宝灌上热水袋,用毛巾包好塞进被窝。前晚,她在给孩子洗澡时发现孩子左腿有一个圆形的水泡粘在秋裤上,于是赶紧将孩子抱到医院。

医生介绍,这是低温烫伤,一般在孩子沉睡中不会感觉到,伤口破溃说明已烫伤1—2天,由于真皮已受损,皮肤细胞组织坏死,持续治疗可能需要两个月左右。

身上贴着暖宝宝,床单下铺着电热毯,脚下还捂个热水袋,昨日,58岁的周女士因被暖宝宝烫伤到医院就诊。周女士在发现腹部被烫伤后,“自疗”擦紫药水,但两天过去,伤口反而扩大、化脓,这才到医院就诊,被医生直斥做法错误。

提醒

武大中南医院整形外科武连生教授介绍,低温烫伤是指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而造成的烫伤,一般44℃的温度持续6小时就能烫伤,70℃的持续一分钟就造成烫伤。一旦皮肤出现硬痂、水泡,说明伤害程度很大,要到医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