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2013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年会现场 记者萧颢摄
□本报记者王晓 李琪
当不少人为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鼓与呼时,也有学者在进行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昨日的2013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年会“中国城乡一体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湖北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提醒城镇化建设莫误入歧途。
宋亚平最近带着学生跑了4个省、6个市、12个县,专门对城镇化建设进行调研。他们发现,一些地方没有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得城镇化建设演绎成一种以政府行政为主导,以财政脱贫致富为动机,以扩大外延为内容,以单纯追求GDP和城镇化率为标杆的造城运动。“如果这种状况不得到及时纠正,恐怕会走入歧途。”宋亚平不无忧虑。
有的贫困县勒紧裤带
天价请国字号规划单位
宋亚平调研发现,城镇化在很多地方被视为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在一家水泥产业的龙头企业,我问企业负责人,你们水泥产能这么过剩怎么办?他说:‘下行不要紧,过剩末当真,抓住城镇化,一切皆东风’。”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作为引导城镇化方向的龙头,现在不少地方的城镇化规划不是从地方实际出发,而是规划人员闭门造车的产物。
在宋亚平调研的12个县中,有10个县的城镇化规划方案是北京专家团队的产物。当地的书记县长都认为,规划设计单位的级别越高,牌子越高,干出来的活就越先进,特别是由香港、新加坡等境外的专家们编制的规划方案,最容易通过,这就叫“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因此带国字号的单位,包括一些境外规划设计团队变成了不少地方政府竞相高价甚至以天价邀请的坐上宾。城镇规划一般动辄上千万元,宋亚平此次调查有四个贫困县,都是勒紧裤带请国字号做规划。
不过,有些花了大价钱做的规划,在宋亚平看来质量并不高,甚至有的就是直接把其他地方的规划进行剪切、编辑,看起来千篇一律。
他讲了一个笑话,有两个山区都是请国字号做的规划,里面说该地区的优势是“临江靠海”,其实这个地方既不临江,也不靠海,但是居然都获得通过。
有些地方热衷“土地生财”
城镇化莫异化为造城运动
宋亚平认为,城镇化本来应该是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但在某些地方,过分迷信集中力量办大事,异化成了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
“有的名义上是政府主导,其实是政府代劳”。宋亚平说,在有些地方,仅凭上级政府颁发一道红头文件,一座城便从无到有,在哪里造城,哪里造镇,造多少城镇,以及怎么去造城镇,基本上都是由政府说了算。
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一些地方热衷给需要重点建设的城市提高城镇级别,但宋亚平认为,如此会牺牲效率与活力。“各自为政,大家相互之间争政策,夺资源,结果谁也做不大规模,成不了气候,在重复建设中严重浪费。”
宋亚平认为,一些地方强烈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政府尽快脱贫致富。根据财政部门的数字,2011年全国土地有偿出让收入为29397亿元,同比增长106%,2012年也高达26900多亿元,今年将有可能突破3万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0%—50%。城镇化建设让土地生财,一些地方政府自然乐此不疲。